英语“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网 英语“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网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包天仁教授在线问答实录(十八) | |
作者:ee 文章来源:e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 9:43:55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frog | |
|
|
包天仁教授在线问答实录(十八) 2012年2月10日 李永大:有教师询问,复习过程当中,4p教学法可否适用?时间如何分配? 包教授:那要看是中考总复习,还是高考总复习。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总复习,“四位一体”都可以使用,高考的时间很长,大约有1年的时间,用“四位一体”可以复习得很细,中考大约有100多天的时间,按照“四位一体”也可以做到位。其中第一位“阶段练习”也就是基础知识的归纳、复习,高考应占150-200天的时间左右,中考应占有1个半月时间左右,也就是说占整个中、高考时间的一半。专项技能、综合训练和模拟训练占一半时间。这样做改变了过早进入综合模拟,使中等生和学差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使学习好的学生把基础打得更牢,可以获得高分。复习课和新授课都可以用4P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复习课的归纳和训练的时间更多一些,新授课的演绎式的讲授要多一些,复习课的第一P,也就是准备应该做得更好一些,学生们因为是复习以前学过的东西,所以他们自主学习归纳要做得更多一些,而上新课时,学生们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的准备是熟悉将要学习的东西,不必像学案教学那样,什么都会了,什么都掌握了,只到课堂上去展示,这样学生们学习的更省力,效果会更好一些。 李永大:有一种观点,弱化教师上课的功能,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而且学得更好。您同意吗? 包教授:这是错误的观点。教育大针,教师为本。教师的教书育人绝不能弱化,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主战场就是课堂。强调学生中心和教师中心,都有些偏颇,现在国际上比较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不是教师中心或是学生中心,而是以学习为中心,英语讲叫做learning-centred。在learning-centred这个理念当中,各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习内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有所不同,比如说,在低年级的初始阶段,要多一点teacher-centred,教师要多示范,讲清要领,讲懂意思,要让学生们再模仿、重复。高年级的学生,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自觉性比较高,又有了基础,所以要多一点learner-centred,也就是student-centred,要让学生们多归纳、多自主学习,教师不要什么都灌、喂给学生。但是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教学当中都要培养学生们的质疑精神,让学生们提问题,通过师生的互动、研讨,来搞懂、搞会。所以在教改当中不要走任何极端,而是要走折中,或者是优选的路子。(18:38:33) 李永大:《导学案》多重视“学什么”的设计,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这里的“怎么学”更侧重于学习方法。学法指导的缺位已经成了《导学案》的“死穴”。难道导学案就不对吗?依据2011年版课程标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似乎是先有语言技能,后有语言知识,学习者学习外语也是这个顺序吗?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我觉得任务型更多地强调了结果,重视输出,在强调过程方面做得不够。您怎么看? 包教授:你说的对。任务型教学也就是TTT(Test-Teach-Test,或者是Task-Teach-Task)。这种教学路子,实际上是强交际法(CLT)的升级版,强调using to learn或者是learning by doing,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急功近利的教学路子。它强调的是输出,是结果。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这种说法是自欺欺人的。在国际上、在中国,任务型教学法已证明是失败的,为什么还要这么执迷不悟的试错呢? 李永大:在一个班级里,有愿意主动提问的学生,也有总不提问的学生,针对这两种学生要采取什么策略更有效? 包教授:学生一般都分成两大类:一种是内向型的,内向型的学生一般都是比较场依赖;一种是外向型的,比较场独立。学习外语在初学阶段,外向型的学生们一般学得比较好,但是长远看来,内向型的学生们可能成绩会更好一些。但是在教学当中,老师要激励和发动各类学生们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老师要尽量使那些内向型的学生们,多积极的发言,使外向型的学生们多静下来思考,但是积极主动的、自主的学习、思考是每个学生们都应该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需要老师训练和培养的。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就是要发动学生、激励学生们多提学习当中的问题,要求每一节课、每一天学生有问题都要提出来,大家研讨,老师可以解答,也可以让学生们讨论解答。老师可能解答不了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所以说教学中就怕老师一言堂,学生们提不出问题,好像学生们都懂了,实际上是处于懵懂状态,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在英语学习上,常常会出现“石化”现象。 李永大:有一种说法,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用英语做事,那么在课堂外学生们如何用英语做事? 包教授:这种说法也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即把交际当做aim又当作means。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说法,即把语言当做一种行为习惯。这种说法也是直接法和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实际上,在学校学生们要以学为主,也就是以学习为主,并不是以做事为主,学习好了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做事。就英语学科而言,在学校课堂教学的环境下,是没有用英语实际做事的实际需求和必要。课上、课下的英语教学活动,可以用英语来进行,必要时也需要用母语来帮助,但是使用英语或者说用英语来做这些教学上的事,也是英语学习,也是为了学好英语,这些教学的英语活动和课外的、实际的英语活动是有区别的,前者多是模拟的,大半不是真正的英语交际活动,和真正的用英语做事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不要把目的和手段相混淆,最后欲速而不达,影响了教学。 邱实:复习课和新授课两种课型中,4p教学法的4个p时间分配是完全一样的吗? 包教授:《导学案》和“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准备是不一样的,是做过了头,让学生都自学会了,还上什么课?上课本身就是一个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不用上课就完成了,岂不是怪事?苦得都是学生。至于说内容和方法,两者都很重要,内容就是what,而方法就是how,想要过河就得解决桥或者船,教师在方法的指导上,应该尽心尽力,这样学生们就会省时、省力。〈导学案〉本身就是繁锁哲学,搞得是题海战术,让学生们费时费力,这在教育、教学上是不科学的。 邱实:有教师问:阅读理解的分值在英语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就需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学生如何在可支配给英语科目的课余时间内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是不是应以泛读为主? 包教授: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阅读理解占分比重比较大,是自然的。但是想要把阅读这项技能搞好,必须精、泛结合,在正规的课堂教学当中,要以精读为主,在课外、课后要以泛读为主。精读主要指的是把课本,主要是课文内容掌握好,泛读指的是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都要读一些,要有一定的量。现在的问题是精读不精,泛读不泛,特别是没有多少好的精读、泛读材料,师生总喜欢以量取胜,结果读了很多的文章,做了很多的阅读训练,结果阅读理解这项技能还上不去,见了成块的文章总是心慌。原因是文章的选材不是原汁原味,阅读的方法有问题。现在老师凡是上阅读课的时间总是教学生们略读、快读、至上而下、读懂大意、囫囵吞枣、选择对错,而缺乏至下而上的语篇句子分析、关注细节、关注结构、关注词语形式,从中读懂作者的本意。所以阅读理解成绩总是上不来。 邱实: 请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十年前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有本质的区别吗? 包教授:新公布的课标的文本我还没有来得及看,但是课标征求意见稿我看过,我个人认为可能还是老样子,换汤不换药,或许是雪上加霜。 邱实:有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阅读时应尽量选择带有问题及选项的材料,这样学生阅读后通过自己做习题就可以帮助阅读内容的理解,并且也可以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从而深化对阅读内容的领悟和记忆。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包教授:这个知识和技能的顺序排列的肯定是值得商榷的。技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才形成的,技能是对知识的应用,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才能形成综合运用能力,这是规律和常识。如果新公布的课标仍然按照这个顺序,那就是执迷不悟了。另外,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是虚的东西,是不可量化的东西,不能放到知识和技能一起来作为教学目标,很多学者对这些问题早有质疑,新课标不改说明它的理念并不新。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