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网 英语“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网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中国英语教学的优选法 | |
作者:包天仁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6 15:03:44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frog | |
|
|
谈起教学法或教学方法,其实很忌讳,因为据说现在已经是"后教法时代(post-method era)"了。有些学者认为"后教法时代"指的是在外语教学中不讲教法,这其实是个误区。"post-method"中的"method"其实指的是交际法,"后教法时代"其实指的是"后交际法时代"。不讲教法,那我们讲什么呢?得讲策略,而且是宏观策略。策略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策略。但是,这些策略大部分是一些自我调整,甚至是投机取巧,有一些是花招,所以光靠策略肯定不行。方法不行的时候我们才用策略,但是教师们还是应该寻找方法的。有人问我:"包老师,你老谈方法,那什么叫'优选法'"?"优选法(the best choice)"是指最好的一种选择或方法。有人不禁会问:"世界上哪有最好的方法呢?"这就需要根据教师实际的教情、学情和国情来选择,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 我们今天来到了西安市,古代的长安,现代的西安,是周秦汉唐盛世之地。大家知道,唐朝有一位和尚叫唐僧,有个《西游记》的故事,其实猪八戒、孙悟空这些人是塑造的,但是唐僧这个人物确实存在。玄奘到西天取经,为了寻找佛经,用来救国救民。我们今天五六百位教师来到西安也是来献艺、学艺的,也像当年唐僧一样,也到西边来取经。也有人会问:"谈什么方法呀?我们现在大家谈方法时都会有点想法。"其实,我们最终还是应该有方法的。每天我们都教学,没有方法怎么能行?方法有大方法、小方法。在谈方法之前,我想说一下,数学家华罗庚在谈教学与应用时就提出了"优选法"。大家知道数学非常抽象,但被应用于生产、建设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搞优选法,让我们国家有了大力的发展。那么,外语教学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这个办法大家都在寻找,而且肯定是会找到的。 在作这个报告之前,我和清华大学崔刚教授沟通,他也很赞成我用这个题目,虽然这个题目是比较忌讳的。崔刚教授讲的是"动机(motivation)",我讲的可能要更宽泛一些,讲"方法"或"路子"(approach)。在讲这个之前,我想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国际国内的英语教学或外语教育的历史,即"historical trends(历史足迹)"。英语和汉语一样,属于一种民族语言,起初起源于安格鲁-萨克逊民族,后来受到其他语言如法语、德语等的影响,词汇量增量,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另外,经过语法的规范,加上英国和美国这两个英语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的强大和殖民地的扩张,英语就传播到世界各地。但不管怎样,英语国家也需要研究怎样教好英语、怎样学好英语。现在全世界大约有二十亿人在学英语,其中第一个层次--英语语言国家: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BANA"(Britain, America, New Zealand, Australia)以及其他的英语语言国家;第二层次--英语作为二语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十多个国家;第三层次(expanding circle)--英语作为外语国家。我国属于英语外语国家。目前在我国,有的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有的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共1亿人左右,初中接近6千万,高中4.6千万,大学3千万,加起来数量极其庞大。 英语的学习历史有两千多年,但是具体的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即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重视语法、重视翻译、重视阅读,一直沿用到现在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法,使用的人最多,目前全世界80%的学习者还在使用这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出现在二战期间,开始出现直接式沟通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或听说法、视听法等直接法,这些教法以听说为主,不重视翻译。 第三种方法--交际法,有四大基本要素:一是具备较强的语法运用能力;二是具备较强的语篇阅读能力;三是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化知识;四是具备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交际法在全世界应用了几十年之后,被证明该法并不是完美的。把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的一种目的,是根本不现实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该法强调应用,强调功能,但否定了语言中的语法、词汇、知识等基本形式。该教学法是交际法的另一种说法,是一种"强"交际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课改倡导的就是这种强调"强"交际的应用型教学法。 上世纪最后十年是"后教法时代",并不是没有教法,该法强调宏观策略,教法不是交际法或任务型教学法,而是超越这些方法的一种新的方法,是跟大脑、智力有关的认知法(cognition)。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所创建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English Four-In-One Approach),现在已举办过十三届全国"四位一体"教学法研讨会,过几天在南昌即将举办第十四届全国研讨会。我现在说的很多方法都是跟这种教学法的理念有关,现在依然处在实验、研究、探索的道路上。 关于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大家请看我手中的这本书,这是2003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English Today(《今日英语》),书的封面是中国地图,但是没有台湾,书中的中国人都是男人,而且是头戴毡帽,梳着马尾辫,俨然一副清朝时期的模样。2003年的杂志出现这样的画面,说明了该书出版社对中国的不了解。里面还有一篇文章题为The China Syndrome,说的是中国的英语教学灾难。我国源源不断地给他们输送人才学英语,他们说我们是灾难。这是一本专刊,里面还有很多文章,说的都是亚洲中国英语学习的情况,说中国人想把英语当成一门中国的语言学习。事实上,他们是想同化、消灭我国的文化和语言。 我国现在的外语教学问题全世瞩目,但关于外语教学的本质、定位、目标、内容、方法等很多问题都还没有弄清楚。高考英语总分150分,研究生考试英语必须达标,雅思和托福须高分才能出国,可见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是二语吗?我们说"a second",并不是"the second",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没有把英语定位为"第二语言",因为第二语言有时可能比第一语言还重要,第二语言可能是官方语言、政府的工作语言、教学语言、法律用语或贸易用语等。比如,英语是印度的第二语言,也是官方语言,31%的印度人讲印度语,但能说英语的人只有16.5%,能读能说英语的人占45%。 在我国,英语教学主要是双语授课形式。我国是学英语的大国,但却是用英语的小国。这说明了我国是第三层次的国家--英语作为外语国家。所以,我们不能说我国的外语教学是"二语教学",而是"外语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我认为很多专家学者所说的用母语的方式来习得外语,是不可能的。习得和学得不同,习得(natural acquisition)并不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进行音标、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学习,而是在自然环境中获得语言能力。 外语教学培养不了交际能力,但母语教学和二语教学可以,所以原来的教学大纲提出外语教学应该"为了交际或为了初步交际"。但是,这个目标太笼统,我们往往在具体教学中达不到,结果我们就把交际既作为目标(aims)又作为手段(means),这样我们的英语教学往往不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课堂应以输入为主,输出为辅,但我们目前的任务型教学课堂以输出为主,未输入足够的知识或甚至未输入就要求学生输出。交际能力的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在于社会语言学的功能难以实现,即社会风俗习惯和目的语的情感、价值、文化等目标难以实现。崔刚教授提到语言教学有两个目标:一是综合目标(integrative purpose),这是在英语国家才能实现的目标,在我国很少有使用英语的真实环境;二是功能目标(instrumental purpose),为考试、评价而教学。我们外语教学的远期目标是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短期目标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颠倒。外语教学是先学知识再学技能,而母语教学可以先学技能再学知识。 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适用于母语教学和二语教学,但并不适用于外语教学。因为我国的学生学习外语的时候一般是十岁左右,已经过了两个时期,一是关键期,二是最佳期。在学习外语前已在自然环境下习得了汉语,在习得汉语时LAD起到了作用,但是学习外语时LAD不起作用,所以老师不教授语言知识、不让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练习是肯定不行的。 下面谈谈课改的三大问题。 一是参照的理论错误。课改参照的理论主要有:"三大主义"--儿童中心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三大主义都是反动的、站不住脚的,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否定主流外语教学,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现在课改已经到了"深水期"。 二是忽视"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仅仅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是做不到的。 三是提倡"非典型性的课堂风暴"或"高效课堂"。对此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应该提倡"高质量课堂"。教育本身就是百年大计,不可能马上见效。特别是在外语教学中,刚刚教授知识和技能,就立即要求学生表达和呈现是非常不利的,也不符合教学策略的要求,对学生的刺激太大,压力太大,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就转化为学习的阻力。课改中,多媒体第一,学生第二,教师第三,这也是极其错误的。输出型教学,在输入量较少、学生还未理解消化的情况下,过早过快的输出违反了学习规律,所以课堂上应以较简单的练习和操练为主,而不能以任务为主。 目前,全世界的外语教材内容的顺序编排基本上是:先是语音、词汇、语法,然后是听力和口语训练,最后是阅读和写作。而我国现在的教材包括教辅、报刊的设计五花八门,编排较为混乱,大部分都不是按照这样的次序。把课堂分成10:30或者10:20:10这种时间固定的模式都是不妥的,属于教条主义,课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所以最好的教法应该是最灵活的教法。考评应该多用进展测试(Progress Test)和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不能作为主要考核方式。 我国的外语教学其实有很好的传统和方法--记忆、认知,外国人也在效仿我们。但是,课改一直提倡二语教学法,摒弃了这些好的传统方法,对我国的基础外语教学起到了阻碍作用。学习成绩好可以带来兴趣和动力,如果不强调学习成绩,空谈兴趣爱好,是不可取的。 我担任秘书长的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为中国的师生以及中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做了很多好事,如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评选活动、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全国中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等。那学校和老师应如何为学生提供动力?让学生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参与课内外的活动,尤其是课外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外在的动力。 下面谈一谈英语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学要简单化,多采用演绎法(deductive) 和自下而上的顺序(bottom-up)明示和阐述应知必会的知识,不要拐弯抹角、含蓄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坚持"双基"--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3. 坚持用英语"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方法(4P)。"4P"分别是:preparation,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4. 教学要聚集形式--语音、词汇、语法和用法,先重视形式,后重视意义。 5. 加强学生的学能(aptitude)培养。学能是学习策略中最重要的东西,学能包括拼读能力、语法能力、归纳能力和记忆能力。拼读能力指把听到的词汇转化成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能力;语法能力指的是语法敏感度,学生必须掌握语法规则,课改中淡化语法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下面我提出一些供老师们研究的课题: 1. 坚持聚集形式的教学。外语教学必须以语法为纲,以词汇为目。 2. 死记活用,课改提倡的"不用死记单词"的做法明显是错误的。这是我四十多年来研究的结论。小学四年、初高中六年,共十年,共3600多天,到高中毕业时只要求3000的词汇量,平均一天才学了不到一个词汇,可见高考要求的词汇量偏少。词汇比语法更重要,但是词汇需要靠语法连接起来。 3. 陈词滥调:晚学音标,甚至不学音标,这是极其错误的。至少须花一至两周时间,把26个字母和48个音标都教会,再教授其他的词汇和知识。英语国家的人可以不学音标,因为英语是他们的母语,他们生活在英语环境中,但是我们学英语不可以不学音标。 4. 学英语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学韩语和日语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我从小就对英语不感兴趣,但我还是得学英语,因为这是我的饭碗,其他的我都不会,所以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不合理的,也很难培养成功。教英语和学英语的主要目标都是学语言,而不是培养兴趣。 5. 不改错。改错(error correction)是英语教学的大学问,改错就是对英语语法规则和发音等的强化。如果老师教错了、学生学错了而不及时改正的话,学生就会形成错误的记忆,日久天长,养成习惯后就很难改正。行为主义认为语言的学习就是习惯的形成(habit forming),养成坏习惯后,很快就"石化"了。学不好英语的人中约90%"石化"了,错误太多,没有打好基础,跟不上,就不爱学习了。而母语和二语不会出现"石化"的现象。改错,关键是教师们怎么改、改什么、直接改还是间接改、教师改还是学生改,最后把改错当成一种资源,作为教学的一种成果。所以,教师须研究学生的错误,思考哪些错误应该重点改,哪些错误应该教师改,哪些错误应该直接改等等。因而,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高考训练中一直坚持有改错题型,因为改错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6. 强迫输出。这种输出有好处,也有坏处。学生还未完全理解消化刚学的语法或词汇,就立即要求学生输出,这种做法不符合认知法的规律。 7. 分层教学。将学校和老师分成各种等级,将学生也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所谓的"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我创建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提倡"抓中间,带两头",备课重点定为以中间的学生为方向,以中间的学生来促动尖子生,带动学差生。如果教师采用"抓两头"的方法的话,就会导致学差生越来越多,差生越来越差,更多中间的学生就会向差生发展。这是我几十年来总结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8. 上英语课要用全英语上课,不用母语,不用翻译,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认为,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使用母语,恰当地把翻译法作为教学的方法和测试的方法,包括英译汉、汉译英、模仿(imitation)、语句转换(paraphrase)等。翻译并不等于两种语言的互换、对照,而且适当用母语来解释说明和点拨,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对一些较抽象的句子、长句、课文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外语教师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既会母语,也会学生的目的语--英语。但也不能整节课都是母语授课,应该尽量多说目的语--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 9. 对于语言知识不能光标识出来,不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注意、去领会。这种做法在外语观摩课上很常见,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比如,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只在"es"、"s"、"ed"、"ing"等后缀下划线,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老师讲解清楚"es"、"s"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态是一般现在时,"ed"、"ing"是属于时态还是分词等等,讲清用法(usage),学生不会使用(use)。 10. 题海战术。实践证明,题做得越多,成绩越差。应该精讲精练,而不是多讲多练。多讲多练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 11. 美国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错误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受限制,却在我国大行其道,对我国的教育危害极大。 12. 听说领先的说法是错误的。在我国这样的英语学习环境下,听说是不应该处于领先地位的,也是不可能领先的,必须以读写为主。但是,各项知识和技能都是相互起作用的,听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把听说放在领先地位。比如,小学三四年级时,应该注重发音,因为过了三四年级后,发音就很难纠正了。读写依然要重视,词汇、语法也仍然要教,否则小学阶段养成了不好的学英语习惯,不学语法、不记单词,会给后续的中学阶段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阻碍。 13. 双语教育行不通,但双语教学要提倡。双语教育指用英语来教别的学科,同时学习外语。现在的双语学校的双语教育大多是失败的,外语教学应该用双语教学的方法。而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外语,适当使用母语。 14. 近期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的说法很时髦,警惕课堂风暴。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之所以活着,就是要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但是我做的事情很可能是好事。我的报告的目的是引起大家的讨论,这样就达到此次大会的科研目的了。谢谢大家。 (以上文字根据包天仁教授在2011年10月23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学术报告录音整理,并经本人同意刊发。)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