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实验动态

在线问答实录

实验论文

在线问答

实验计划 | 实验交流 | 信息反馈 | 社长答疑 | 海外来鸿 | 相关资料 | 书刊介绍
热点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英语“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网 >> 四位一体实验 >> 实验指导 >> 正文
  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要正本清源  
作者:包天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6 14:59:27

  自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成立至今,每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在担任协作组组长期间,我每年都会在会议上做一个学术报告。无论报告的题目是什么,归根结底都没有离开一个话题,就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同时,这个话题也包括教师培训的专业化问题。这次我的报告题目是"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要正本清源"。有人可能认为,谈论这样的题目是否意味着要复辟什么,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之所以公开说"正本清源",是因为历史实践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证明,这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让我体会到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师范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和人才。今天我将从十个角度出发,宏观地谈一谈"正本清源"这个主题。

  1. 教学改革的软着陆与新起点

  目前,我国的第八次和第九次课改正处于接轨期间,或叫做第八次课改的软着陆期间。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教育一直都处在风口浪尖。中国是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我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过八次课改,现在正在进行第九次课改,从时间上看,我国不到十年就进行一次课改,因此导致的局面是:教育似乎永远都是新大纲、新教材、新理念、新课标。在2004年,全国已经开始反思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并且开始修订《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公布的《义务教育法》,实际上就从某些方面限制了这次课改。《义务教育法》是法,而"课标"仅仅是实验稿,孰重孰轻,不言自明。从客观上讲,一次完整的课改需要一定的周期,从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要12年,如果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大学就要16年,课改是一个连续体,各个阶段有着层层连接、环环相扣的联系。近几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自2008年开始分管教育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同志都分别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实际上在第八次课改的时候,中央的思想和课改操作的内容就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实际操作中也确实出现了问题,而且是边实验边推广,边全面展开。归根结底,这次课改的问题在于其方向性,但是很多人害怕说课改出错了,认为不应该说课改错了,而应该说方向是对的,动机是好的,成绩是大的。但是,制定课改的一些领导、专家们也承认此次课改(包括英语学科)确实是规模化了,在质量上是不成功的。课改本应广泛征求意见,而实际上这次课改只有少数人参加,大多数人是"被课改"了。在课改初始阶段,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已经成立,我们参与了小学和中学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并建议能否以各种形式制定大纲、课标和方案,然后再一起讨论,取长补短,最终制定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纲领性文件。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相信有一些实际上不懂基础教育,没做过基础教育,高高在上的所谓名牌师范大学的一些同志将课标的实验稿进行了推广,而现在递交的修订稿比原来的实验稿只修改了几个术语。以前我就提过,理念和方向出了问题,是不可能改的,我国的教育改革要走漫长的路,中央对此也很谨慎,现在出了两万多字的规划纲要,但这只是在宏观层面的举措,要具体落实下来还有很多具体的过程和事情,落实到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教育改革不像一把大铲子清雪,要想一下子把冰雪都铲走,这是办不到的,改革的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教育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外语教育和政治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改革过程一定是很漫长的,且每一步改革都一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大家还是要看到希望,因为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的王淑荣副处长刚才也提到:最主要的是方向问题。先要选准路,再快步地走路。如果南辕北辙,离成功会越远。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忙碌,在研究,在上课,但是首先选择正确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外语教育改革涉及到国策问题,因为外语从来就不单纯是一个语言和技能的问题,而是和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现在是"西语东渐"的时代,我们国家也想"东语西渐",互相渗透,因为语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牵扯千家万户,所以就不能搞"强硬"做法。我们现在正在改革的路上,正处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反思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下一步怎么走,怎么做,现在还在思考和尝试阶段。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现在就在这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因为它是由教育部设立、领导的,并代表教育部负责指导我们全国师范院校外语专业教学及教师教育的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是一个具有一定的半官方性质的机构,但是我们希望它是一个民主的学术的组织,在内部系统和师范教育战线上,起到好的作用。另外我们还要搞清楚出发点和立足点的问题:到底是研究什么,为谁研究,归根结底就是中国特色的问题。仔细研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们可以看到,里面已经没有多少原来所谓的课改和课标的内容了。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第35中学讲话时说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说明国家非常重视教师的教育发展,而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场所,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我们要担负起重大的责任。

  2. 教育规律与语言教学本质

  客观规律具有不可违背性,因此所有的规则都必须服从于客观规律。现在我国的国情、教情、学情,就是外语教育的客观规律。什么是语言教学的规律?语言教学可以分为母语教学和二语及外语教学两大类型。语言教学也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还可以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可以分为普通英语教学和特殊英语教学。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学是培养外语教师的教学,属于ESP范畴,因此和普通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有很大差别。教育教学以及语言教学的本质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也是最近十多年来国际比较流行的一个话题。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怎么能知道如何去做。现在中央已经提出,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质量,也就是学习成绩。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同志最近一次在石家庄讲话时提到:未来十年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实际上,2008年教育部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走内涵式发展,不强调规模,要强调内在质量。作为师范院校的外语专业,我们在做教学教育科研的时候就要坚持内在质量第一,不能"不务正业"。所以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的外语学院或外语系要反思自己是否在研究师范教育范畴的事情。刚才杨忠教授讲到,云南师范大学开设了60多个专业,我工作过的通化师范学院差不多也有30到40个专业。开设这么多专业可以,但首先要搞清楚自己主要是做什么的,你的优势在哪儿?长项在哪儿?国家成立师范学院、师范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和别的院校一样,那么自己的师范专业怎么办?是不是别的院校也可以成为师范院校?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搞的是外语教学,虽然是专业,但也是外语,外语教学如果不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不行的。关于二语习得和母语教学的研究,我们都应该了解,因为那是基本规律。但是,我们还是要重点考虑师范英语教育的特殊性。在中国外语教学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师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情况,如何在这种条件下教好外语,大中小学教师应该怎么办,这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按规律办事不等于不学习西方好的东西,不等于我们不搞"拿来",好的东西我们仍然可以拿来。国外主流的二语外语教学思想还是对的,但是我们见到的却只是一些支流、片面的理论思想。从1997年开始,我一直坚持参加TESOL国际学术年会和IATEFL国际学术年会,去了解国际语言教学界最新的、最先进的、最主流的理论和思想。虽然能够走出国门去学习和了解世界先进理论和思想的只是少数人,但是我们在中国,也应该了解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切合实际地多进行学习和科研。

  3. 中国外语路径和教师专业化

  我国的语言教学要有一个整体思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就是我们的路径。在教师培养的大方向上,我们要有基本的认识和共识。我们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教情、学情,如时间问题、课时问题等。根据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小学到大学,如果不学英语专业的话,外语课时数不会超过1500个课时,大约每周三个小时,在我国某些地区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另外就是教师的质量问题。中国的外语教师大都不是native speakers,语言水平差,很多好的方法用不了,甚至还有很多转行的教师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英语。还有一个问题是教材不系统。有的外语教材没有归纳语言点,没有梯度,不进行系统的音标和字母的基础教学,而只编写对话,以话题为中心,让学生模仿,而考试的内容和教学内容又不接轨。在这种国情和客观环境下,我们该如何进行外语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仍然是以大班教学为主,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学校都进行了合并,所有的小学都到乡里,县城就几所初中,高中都到了地级市、省级市,这直接导致城里学校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最近十年的这次课改造成的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这个现状下,作为培养教师的师范类学校,我们更要知道该怎么样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因为这将影响到我国整个基础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近年来,大量实验证明,一些以FFI(以形式为主的输入性教学),是优于MFI(以意义为主的输出性教学)的,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现在Rod Ellis研究的二语习得又回归到外语这边,回到应用语言学里,回到本身应该研究的情况和结果上来了,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语言学习还是从FFI逐渐过渡到MFI,而且FFI和MFI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在各个教学阶段各有侧重。输入输出假说总的看来并没有错,虽然它在某些方面不能自圆其说,但是其中的"加工","储存","内化","提取","输出"这些过程必须有,我们往往忽视了其中的一些过程,或是输入后立刻就想输出,甚至不输入就想输出,这样是行不通的。

  知识和技能既不能颠倒,也不能截然分开。外国学者把语法既当做知识也当作技能,有的学者甚至把词汇和语法放到技能里,语法就是语言能力的绝大部分。在乔姆斯基的一本新书《I-Language》中,他认为内在语言决定了外在语言。而E-Language是言语和表象, 是受I-Langauge支配的,所以I-Langauge非常重要。在北京做的一场报告中,乔姆斯基讲到语言刺激的贫乏,在中国这种环境下,刺激是贫乏的,所以更要研究怎么去学习语言。我们研究外语教学一方面是研究语言学,另一方面是研究应用语言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在研究中我发现,外语教学有两种语境,一种是在英语语言环境下的EFL,英语母语教师教的是外国学生;一种是在非英语语言环境下的EFL,是非英语母语的英语教师教的是本国学生,第二种情况是最艰难的,而且又是大多数,所以我们要研究自己的情况,同时也要借鉴别人的经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母语二语还是外语教学,都没有否定知识,没有否定"双基",而且都是主张以FFI为主,这个是主流思想,要特别重视。2007年在广州进行了一场"11·1"辩论,我和清华大学的崔刚教授代表一个学派,另外一方代表是程晓棠教授和龚亚夫先生,我们双方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学术辩论,其实这样的辩论已经持续了15年,之前我们是写文章,或者在各种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次是我们第一次坐到一起进行了公开的辩论。其实我们辩论的只有一两个题目,很清晰,很简单,主要就是关于我国的英语外语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问题。我们进行专业道路的发展,专业的教师教育,首先要搞清楚大的方向,至于具体的方法可以因地制宜。

  4. 语言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

  语言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可简称为教师"双基"。教师需要掌握语言基本功,教师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和其他知识的掌握,即陈述性知识,基础知识;另外一个是应用的知识,比如在什么语境下说什么样的话。教师除了知识方面的训练还要有技能方面的训练。教师要实际上课,要面对学生、面对教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教学,这就涉及到教学基本功。在这方面,我们要研究教师有什么样的作用;课堂是什么形式;教材怎么处理;考试怎么应对;如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怎么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单独课题来进行立项研究。师范学院的"双基"要搞好,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双基",就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双方的"双基"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有辨证关系的。另外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现在许多人非常愿意谈能力,甚至有一些学者提出来,"双基"有点少不够用,搞"三基"、"四基"可不可以,我认为其实没有必要,真正掌握好"双基"就足够了。特别在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阶段,还是要把基本的东西做好。我们不要总想标新立异,盲目认为能力多了就伟大了,教育就好了,思想就进步了,这个不可取。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的教育、文化,他们最初是不太强调智力、认知和思维这些方面的,学习中文后,他们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理解后的记忆,或者是记忆后的理解,是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而中国几千年来就强调这些方面,所以我们还是不要丢掉我们优良的教育传统。

  5. 课堂内外的教与学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现在的课标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将这一点补充进来,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现在很多地方在搞所谓的"课堂革命",和十多年前出现的学习革命如出一辙,就是打乱课堂秩序,挑战教师权威,学生要自主,合作,建构,体验,生成,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名词,其中还出现了一个典型,就是"杜郎口"式的所谓的"范式",实际上这种理念是被全国绝大多数的师生所拒绝和抵制的。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要客观地分析,活跃课堂是一个好事情,比如搞启发式教学,搞合作教学,这都可以,但是我们要明确那些被用来活跃课堂的活动是不是真正适合对知识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该讲的知识还是要讲,该做的练习还是要做。第二个问题是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过多地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已经被证明在我国中小学是不适合推广的。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多以输入为主,而任务型教学进入课堂,只对那些为了让自己的英语更加完美,更加得体的学生有效,但这部分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对于想学习新的知识的绝大部分学生是不利的。在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方面,任务型教学忽视了语言知识输入后的理解和消化的过程,而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后马上进行实践演练。从元认知策略的角度来看,输入后马上就输出,这是违背学习规律的,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负担和恐惧。很多学生性格内向,并且刚开始学习某一知识,不可能立刻就能输出,能表演。Littlewood教授在参加完我们IATEFL-China组织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以后,回国就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认为教学分为五个步骤:无交际的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的输入性教学);交际之前的教学;交际中的教学;任务型教学(接近于真实的语境);真实语境教学,就是从form focus到meaning focus, 这样的教学才是很好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而不要本末倒置。2005年,在IATEFL年会上有一场国际学术辩论,题目就是任务型教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任务型教学不过是一个大练习"罢了。我们可以把一些活动都设成为任务,但实际上任务还是一个大的case, project, object。我们并非要全部否定任务型教学,有好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任务,比如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中的软作业就是让学生完成"软任务",学生在课外进行归纳总结,这也是一种任务,但是我们不能走极端地滥用或过分强调任务型教学法的作用。现在我们的英语外语教学中对任务型教学的态度是不科学、不客观的,而由于某些人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任务型教学,而且将其放到"课标"里面进行推广更是不合适的。"课标"是给我们的教育做标准参考的,所以在内容里不应该指定哪种方法要提倡,特别不应该指定外国的某一方法拿到中国来用就是可以的,并没有证据证明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过程和结果一致的教学法,另外在政治和文化上会大大损害中国的语言外语教学和师生。我们要学习英语这门外语,又要保持中国人的思想。

  6.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是抓"中间",还是抓"两头"

  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基础差,时间又少,多提倡演绎教学,也可以搞一些归纳教学,但是一定要直截了当。目前好多老师总是提倡生成、社会构建、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些概念太大了,他们很难从中学到东西。英国的"课标"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讲授知识一定要直接,但我国的"课标"却拐弯抹角,舍本逐末,语法、音标、字母都不讲,词汇也不要求学生记忆,这是非常糟糕的。语言学习不能放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策略,要鼓励培养学生的学能。学能主要有四个要素:拼读、语法、归纳和记忆能力,这是我们作为外语教师必须要知道的,也是应用语言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在培养学生的学能以后,学生就能掌握一些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我们也不能放弃向学生讲解,如果不告诉学生规则,全靠学生自己模仿,非常费时低效。课改中出现的一个反常现象就是课改试点学校比非试点学校在中考高考中题目简单,而成绩反而不高。教师使用什么教材,什么课标,什么大纲,都能培养好学生,这才应该是课改的结果。课改和课标一直在变,我们就需要以不变应万变,所以要正本清源,抓住根本的东西。教师的主要责任还是要把课教好。中国文化的特点就必须要强调记忆,靠记忆积累,厚积薄发,举一反三,才能学会知识,才能提高能力。现在的中学教学情况却恰恰相反,教师在上课时搞所谓的高效、有效、实效课堂,上课时甚至教师还没开始教,就让学生表演。温家宝总理在北京第35中学听课时,上课教师让学生用4分钟阅读3000词左右的文章,之后就不再进行细致讲解了。我想上课不能总是泛读,是不是应该有一点细读、慢读、精读?现在的教学,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都要以精读为主,学生最终还是需要知道文章中的内容,还是需要看看文章的结构、词汇。

  另外一个课堂教学的问题是分层教学,分级教学,以及走班教学。很多地区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好学校有差班,差学校有好班,其实这种分层教学是有很大弊端的。我曾经在中学教学,我的班级有相当多是差生,但是两年内,在不分快慢班的情况下,我所教授的班级最终英语成绩达到全省第一。我的办法是抓"中间",促尖子,带后进生。而不是抓"两头"带"中间"。有人认为抓尖子生,使其考上名牌大学,成绩好看,再抓后进生,就不会两极分化了,但其实这样做效果是不明显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在教学中道理也是一样的。一个班级内,成绩中等的学生总是占大多数,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能力,会使他们的成绩以及全班的平均成绩显着提高,而尖子生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加上中等生成绩的提高,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使其更加努力,所以他们的成绩也会提高,后进生在这个过程也会看到希望而燃起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所以教师在备课讲课时最好都要按照中间这部分学生的水平来准备和实施,同时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而不是反其道行之。

  7. 辅导和训练的有机结合

  教学离不开辅导,离不开训练,但是要考虑客观实际教学情况,选择真正合适的练习辅导方法。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注意教学效率,做到精讲精练。作为大学教师,我们也要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师范学生,因为他们就是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师。测试可以分为很多种,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成绩而过早地将选拔性考试题型(如中、高考模拟试题)用作教学练习,要设计出一些对于巩固知识有利的习题留给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们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从而应对各种考试。现在我们有些大、中、小学教师都是抢进度,抓提前量,一上课就做题,一做题就做中、高考模拟试题,中、高考试题由于是选拔性考试,所以更多地选择了注重信度的选择题,其实在平时教学中,选择题并不适合过多地作为练习题型。前不久,我曾专程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采访了桂诗春教授,并就选择题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一致认为选择题不利于英语学习。所以说训练很重要,但是要针对不同的时间、阶段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

  8. 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我国在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教材普遍不好,大都是泛读教材,故意忽视语言点,而且都是话题式、交际式的。我承认,我们是可以交际的,比如和外语老师,外国人交流等。但是要知道在中国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真正的交际是不存在的。有人创设一定的英语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非常好的,如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竞赛,但是要清楚,这一切的环境都是假的,我们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这样,对资源的利用选择时就需要我们仔细考虑,高等师范院校老师要懂得精选,精编,精讲,精练。选择好,编好,再精讲,精练,绝对不能多练,多练就是题海。

  9. 学、思、知、行的内涵式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9月和2010年1月两次提出:中国教育要学、思、知、行。这四个字内涵丰富,代表了中央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指导精神。先知后行,和我提出的英语"四位一体"的教学思想也是一致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是外语教学的路径和方法,是理论实践的体系,现在在全国已经进行了13轮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的英语教学还是要实现内涵式发展。

  10. 兼容并蓄,一元驾多元

  学术会议是广大教师的交流互动平台,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愿意为广大师范院校教师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也会积极争取设立一些国家级科研项目,专门研究师范院校的专业发展,如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技能培训;精品课程建设;评选学科带头人等。全国高师协作组秘书处也在考虑与国外合作进行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发。在英语基础教育领域,英语辅导报社已经出资4千万资助 950名教师到英国进行3-6个月的培训,在师范英语教育领域,我们也可以设立类似的项目,双方共同努力,使更多的英语教师有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2011学年,根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指示,全国高师协作组将开展对各省级协作组组长及全国协作组成员进行增选和增补的工作,希望有热情和积极性的各位院长,系主任或一线教师积极申请。同时,全国高师协作组还将继续举办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并有信心将此竞赛越办越好,使更多的英语师范生能够通过参加此竞赛活动而将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面。作为全国高师协作组组长,我真诚希望我们所有的协作组成员以及全体师范院校英语教师能够团结一心,献计献策,努力将协作组的活动搞得更加有声有色,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高等师范英语教育及基础英语教育一定会有令人可喜的发展!

  (本文是包天仁教授在2010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专业教学学术年会上的学术报告,根据录音整理。)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frog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