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实验动态

在线问答实录

实验论文

在线问答

实验计划 | 实验交流 | 信息反馈 | 社长答疑 | 海外来鸿 | 相关资料 | 书刊介绍
热点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英语“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网 >> 实验通讯 >> 第二十辑 供初中小学实验用 >> 理论研究 >> 正文  
 
  外语教学怎样与时俱进  
作者:FroG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4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外语系 张正东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每天都要面临许多新事物,因此各行各业都力求与时俱进。我国外/英语教学在世纪之交跨了一个大步:小学普及开设外语,外语教改的步伐也加大加快。外语教育界除了不断呼吁改变“投入多收效甚微”的现状,又提出了“与国外接轨”的口号。这反映了国人对外语教学的忧虑和追求与时俱进并把“时”看作西方成就之体现的心态。所以,探讨我国外语教学怎样与时俱进,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将从历史、现实和内容三方面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一、造“时”的历史背景

    历史总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也是形成现实的根源。我国近代学校型外语教学起自 1862 年,而西欧则在文艺复兴之后就已开始,外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法的发展也是如此。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西欧列强海外市场的掠夺与发展,以英语为主的西欧现代语言作为外语在全世界不同学校里得到了巨大发展,上世纪二战之后以英语作为目的语的教学又大量发展,以研究英/外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应用语言学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加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外语教学之目的语的英语等语种都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流通的语言,承载着新兴的科技文化,外语学习者无不追求这种文化。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形成了一种“西方中心”。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上都向西方看齐,以西方理论为改革取向和评估准绳。然而,外语教学主要是学校里的外语教与学,不同国家、地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制约其外语教学的效果。西方理论是立足西方学校、学生、语言、教学环境而研制出来的,绝对不能原封不动地拿来为我国外语教学导航。所以我们在反思我国外语教学历史之际,必须在认识西方中心的基础上,了解中外外语教学研究的优、缺点,借以清醒自己的头脑。

    (一)我国外语教学面大人多,而外语教学研究却极不相称

    在西方中心的影响下,我国外语界谈外语教学必以西方理论为据,对于国人自己的理论往往不屑一顾。因此,西方没谈到的问题,我们也很少谈及。比如,外语是不容易掌握的语言,全世界尚无一个国家、地区宣称自己的外语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故将我国外语教学效果概括为“高费低效”也值得商榷;至多是效果还不理想而已。再如,我国自小学生至博士生乃至普通居民都在学外语,然而仍有人认为我国在外语教学上还存在怀念康乾盛世而拒学外语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这也反映了西方中心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的外语教学确有成效并积累了可贵经验;但仍须与时俱进。如此,才能从正面和负面同时借鉴西方的理论与经验,而不唯西方是从,更不可能像生产活动那样与西方接轨。

    (二)西方外语教学面窄人少,而外语教学研究和相关研究(如二语习得)都相对发达

    西方同行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鲜理论虽不是从天而降,也往往是前所未闻。比如,拉丁语在西欧从“准本族语”降为外语之后,教学中即重视语言三要素的教学;而自 19 世纪初先后兴起的近代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以至交际法等教学法流派都继承了这点,但诸种教学法又各以其创新理论去吸引人。但是,西方的外语/语言教学研究又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局限性:第一,立足西方的学校、学生、语种、环境而把其研究成果看作非西方学校、学生、环境不同语种教学理应该遵守的共同规律。通俗点说,就是用自己的帽子扣别人的脑袋。第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各说各话并力求标新立异;以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表述不了“共识”。这与我国自秦汉以来流行的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文化极不相同。如果我们忽略这种不同去取舍西方理论,那就会产生瞎子摸象式的结果。

    二、“与时”的现实

    我们已进入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时代,不同语言、文化将会合作互补,而不是统一于某一种或两种“寡头语言”。英语不能成为国际语言(International language),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发挥全息语言(global language)的作用;而汉语、阿拉伯语等许多语言,也会在一定时间发挥全息语言的作用。这是与时俱进的大环境。所以我们必须牢记,外语教学永远是在本族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的,外语教学的目的语始终是外语,它既非学习者国家的通用语言或官方语言,也不等于第二语言,当然也不是全体人民或全体受教育者都必经掌握、乃至达到同一运用水平的语言。
从上述大环境出发,人们从历史上许多外语教学法流派跳了出来,进入了后教学法时代(Post-methods era)。后教学法时代是不专用某一种教学法的时代,它集中体现外语教学与时俱进的内容,因而具有不同的理论特点和实践矛盾。

    (一)理论特点

    后教学法总的特点是克服了历代外语教学法因过分重视作为学习工具之方法而在教学中把师生边缘化的弊病,突出师生应因环境要求而发挥其创造性。具体说来,可以汇集为三点:

    1. 多元化

    从全球说,多元化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的重要特征;知识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科技迅变及相应的全球协作,必然导致多元并存。从外语教学这个局部说,人类交往面扩大和交往方式的增多,使接受外语教育的人群增多而追求的学习目的也会多样化;目的的多样化和信息的变化使学习内容必须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多样化使具体教学方法也得多样化。这样,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三种多元化状况:第一,课程标准的多元化,除了多级课程管理之外,课标的指导性将由推行统一要求转为促进多元的发展。第二,教材多样化且不断改进与补充。第三,教学方法、手段、活动趋向于有理论根据的“各显神通”。但是,这三种多元化状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历史发展中推陈出新的结果;所以我们既有的经验、理论必然也是多元之一元,不可加以排斥或把“孩子与脏水一起泼掉”。多元化的外语教学须得有自己的生存土壤,中国外语教学多元化的生存土壤,必然是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

    2. 个性化

    教学个性化是教学个体化的集中体现与实施策略。从历史上看,教学个性化的要求,最初来自对班级教学制的反思。成型于17世纪的班级教学制,具有教师专断和按中等程度施教两大弊端,是经济活动中“卖方市场”的反映。到了19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活动中的“买方市场”开始流行,所以包括杜威等教育家在内的学者,都在构思、实验一种革除班级授课制两大弊病的个体化教学的理论、模式,但到上世纪末仍未成功。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多元智能理论,为个体化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同时知识经济已发展出了“个性化产品”,“买方市场”业已成熟;因而教学中的个性化要求进入了各科教学。
从外语教学来看,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形成的“直接法”是转向个性化教学的开端。因为它提出了划分教学阶段(分级),主张使用口语教学和内、外部直观教学,实际上倡导了立足语境、语篇及行为活动的教学;此外还开展课外活动。“听说法”在个性化方面又进一步,乃至把主持实践练习的教师不称作教师。“听说法”之后的各种偏重情感因素的教学法以至“视听法”和“交际法”,主要是突出学生主体,按学生需要取材,通过学生活动去学会外语,也就是进一步向“买方市场”靠拢。在我国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能力。这些无疑都符合“时代精神”。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已受到质疑,以宏观调控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所以我们在外语教学领域构建“买方市场”之时,也要注意教师和“核心教材”的调控作用,不必对西方的作法亦步亦趋。比如,我国外语和语文教学经验中存在“教师推动原则”;教师可以发挥“亲亲、严师、畏友和先锋(种子)”作用。还存在“导而弗牵”、“教、学交错”、“活化事件”等教学原则(引自《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78-81页),其理论与功能都与当前外语教学法重视教师发展与学生活动的精神一致,而又是我国教师代代相传的共识,不可一概视为陈旧的传统。

    3. 西方关于外语/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势将与教学实践更加脱节

    西方虽崇尚实证研究方法,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验证其理论假说,假说又较少针对实践问题,尤其是极少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践问题。西方学者即使偶尔论及我国的外语教学,也常常有意无意地从“西方中心”意识出发,以西方标准评议和要求我国的外语教学;现在才有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东方的外语教学(如B. Adamson D. Nunam)。加之,外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涉及面都越来越宽,而外语教学的实践目的却越来越窄,因此西方关于外语教学的研究必然会更加理论脱离实践。这是我们在借鉴、引用西方理论或主张时不可不加以注意的问题。

    (二)实践中的矛盾

    由于上述理论的特点,外语教学实践在与时俱进中将出现三方面的矛盾,须得我们善加处理。

    1. 教学目标的宽窄矛盾

    从多元化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功能主义、语境论等相关理论看,外语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外语,还应加上信息。这就是要求学生既掌握作为信息之工具的语言,又获取信息本身,还要取得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学习者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活动范围有限,他们日甚一日地希望只达到自己最需要的目标;这意味着教学目标越来越窄。这个矛盾必须在外语教育政策和外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谋求解决。总的说,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宜简单地以“能用”、“能做某事”去划定一个要求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的教学目标。

    2. 广内容与短学时的矛盾

    基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理论,教学内容既要适应信息交流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个性特点,并结合其生活。这两者不仅使教材多元且难以稳定,并必然走向超文本教材,即在课本之外,利用网络资源以及交往活动等等课程资源。可是,外语课时却愈来愈少,目前大多数小学生每周仅有两个课时,中学生仅有四个课时,可能已达高限了。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以控制好教学目标的宽窄为着眼点,又要立足于学生的“可能”而以取得实效为归依。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采用“先富后富”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外语教学内容方面也不妨容许多学、少学,但求学有所得;不一定“学得时髦”。

    3. 教学过程中个体活动与协作活动的矛盾

    个性化教学以个性化学习(Individualized learning)为基础,顾名思义,得给予学习者从事个体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以发挥其多元智能中的优势。但是多元智能优势的发挥又离不了在多元化社会中与人合作与交流信息,因此,教学活动又得重视合作学习,如讨论、互动等等。这样,个体学习活动与集体学习活动就难免会产生矛盾。当前的情况是重集体学习活动,这适应“通过交际学习交际”之体验式学习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但过多的协作学习活动也可能导致一些弊病,比如,大合唱之类活动中因存在“南郭先生”、“准南郭先生”而产生的社交简易化;也可能存在类似“两个和尚抬水吃”的社交闭散;还可能因求合作而放开禁忌,从而导致消除个性。所以任务型之类的合作学习活动只是可取的一种教学过程,而决不是唯一或最先进的。相反,个体学习活动具有更多的脑力劳动的特点,在我国又是优良传统“刻苦学习”的典型形式,仍应看作外语教学多元活动的辐射点。

    三、“俱进”的两个方面

    总的说,与时俱进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免的。但是“时”不只是西方成就和设想的概括。我们要立足于“在中国学校教中国学生学会外语”的基本理念,珍视自己的积极经验,借鉴西方的成就与设想,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拿出与时俱进的有效举措;下面列举几点主要内容。

    (一)宏观方面

    笔者认为应以研究外语教育政策为主。我们已是举世无双的外语教学大国,但还没有一套完善而科学的外语教育政策。所以研究、完善外语教育政策是外语教学与时俱进的前提性工作。为此,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1. 抛弃一些不合实际的理念

    这儿试举三点:第一,“与国际接轨”。外语教学是文化活动之一,文化活动具有民族传承性,将我国的外语教学与别国外语教学接轨,无异抛弃中华文化;而且,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外语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而值得我们去接轨呢?没有!第二,认为国人还存在留恋康乾盛世而不愿学外语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这不合实际!实际上国人中追求外语学习而尚不知康乾盛世为何物者,比比皆是。比如,凡是外语学校、外语侧重学校、外语实验学校以及实验班,必然生源爆满,收费加码。第三,企求依靠某种理论、模式/设计、方法/技巧就能很快地掌握外语,乃至学了就用,用得自由,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假说”;也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外语是不好掌握的语言,尤其是在我国既缺乏外语环境又仅靠少量课时的教学环境下,更得长期坚持苦学,才能有成。

    2. 调查全国人民对外语的需求情况

    我国 13 亿人口在一定时期之内究竟有多少人需用外语,为什么目的使用外语,采用什么方式用,用到什么水平。这些情况是制定外语教育政策的基础。即使难作精确的统计,也要进行科学的评估。

    3. 由指令向指导转型

    与经济转型相一致,在制定政策的方法论方面,得从“计划经济式的指令型”转向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多元化的指导型”。

    (二)微观方面
这指外语教学操作层次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积极的自我发展而推进外语教学与时俱进。下面也列举三点。

    1. 不断吸收与提炼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中一切创造性活动的策源地,每位外语教师都会有意或潜意地报有某些教学理念,并按理念指向行事。比如,实践中许多教师尽力搜罗好的练习题和模拟测试题让学生做,临高考前还要进行“一诊”、“二诊”(诊断性测试);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持有一种理念:认为这些题能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的重点内容并很好地在评价中表现出来。所以教学理念是任何教师都具有的,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吸收外语教学理论;一方面来自经验,包含师生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今天我们所要吸收和提炼的教学理念仍然来自这两方面,只是在教学理论方面不要再像过去那样只追求西方提出的新鲜理论,也不要仅仅局限于高师外语教学法课上所学的少许知识;而要广泛学习、借鉴中外的教学理念和主张却又不猎奇硬套,要借助这些理论通过反思去提炼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具体教学环境的自己的理念。并且,随着外部相关理论的发展和自己所处外语教学环境的变化,要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外语教学理念。这是一项艰苦而持续的工作,为了使外语教学与时俱进,当代的外语教师必须自觉地抓紧这项工作。

    2. 概括自己学生的需要

    外语学习不是一年几年就能收其全功的,而是要终其一生的。任何外语教师所教的学生都只能达到某个特定阶段的目标。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外语教学应该条块分割,以致大学埋怨中学,高中埋怨初中,初中埋怨小学,甚至高一个年级的教师埋怨低一个年级的教师。这种不当埋怨的产生,在于大家眼中只有自己教的那个年级,既不瞻前,也不顾后。现在不同了,外语教师必须从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既考虑到他下学年和毕业后持续学习外语的不同需要,还要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地区、本校的要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达到者也不会是一个水平。在进行这种双重考虑的背景下,再概括学生学习外语的最必要的共同需要和高层要求。笔者于上世纪80年代初把这概括为教师必需掌握学生的“最低要求与无限发展”。比如,小学英语课时每周仅80分钟,按课标要求主要是通过模仿活动培养兴趣和语感。但小学英语持续5-6年,如果进入初中后仍得靠模仿学读生词,那会是什么局面?而且我国不少小学生还不能进入初中完成义务教育,他们一旦要重学英语时又得重新模仿。据此,小学生学习英语最必要的共同需要应是通过不同训练去掌握拼读生词的能力。因为英语读写不一致,在缺乏英语的环境下学习英语,拼读生词的能力应是最必要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继承与创新结合

    当前有人把“传统”和“传统的”作为贬义词,用于否定我国外语教学应该有所继承。在他们看来,创新必须破旧,与时俱进必须按西方理论、主张去立。这当然不妥。且不说属于文化活动的外语教学必有其继承性;按继承的内涵说,它是承传人类积累下来的、且有利于人类继续发展下去的知识。如果说不用继承就可以创新,则文盲应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人群了。但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如果只继承而不创新,则当代的科技文化成果都不可能出现。因此继承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

    就外语教学而言,自从人们确认在拉丁语作为外语教学中,教学内容必含语言三要素之后,几百年来,尤其是19世纪末欧洲外语教学改革运动以来的几十种外语教学法流派,尽管大多数都想排除或淡化这些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无一不或显或隐地继承了以语法为标志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这就是继承。但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传承;各个教学法流派对怎样教授语法和教哪些语法都作了不同的创新。

    再具体一点说,在外语教学领域,如以包含理念/观点、模式、技巧三层次的广泛方法而言,传统法与非传统法并无优劣之分。因为每一种广泛流行的教学法出现之后,都曾把它之前的教学法视为“传统的”。比如,“直接法”把“语法翻译法”看作传统方法,“听说法”把“直接法”看作传统方法,而“交际法”则把它之前的所有方法都看成传统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因被看作传统方法而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是依然在不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使用。而且,最纯正、最有成效的“直接法”代表“贝力子教学法”,虽然在全球发展出 400 多所贝力子语言学校,且培养了不少总统、首相、总理掌握外语,可并没在普通学校推广。国外先后进行过“直接法”与“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与“直接法”、“听说法”与“语法翻译法”的对比实验,其结果都难以证明何优何劣。日本政府上世纪曾聘请帕默这位“直接法”大师去指导其外语教学,而到 20 世纪之末,就日本全国外语教学而言,运用“语法翻译法”者仍占相当大的比例。“交际法”兴起之后其变体此起彼伏,也说明其效果并不如设想之好。S.Prabhu 80 年代在印度实验出来的任务型教学途径,虽然得到广泛传播,但其内容与作法已远离实验时的假设;这说明它也不是优于一切的方法,只是更图通过整体性的模仿接触而加速学会而已。我国文秋芳教授专门对传统与非传统学习方法与英语成绩的关系作了实证性调查研究。(《现代外语》1996 年 1 期)。她根据HSten 提出的理论,把传统方法的特点归纳为利用母语而有意识地侧重学习语言形式,非传统方法的特点则为不用母语而潜意识地侧重学习交际内容。研究对象为宁沪不同类型五所高校 242 名 20 岁左右的学生,调查工具除自拟学习情况问卷外,采用了样本学生所作的语文高考试卷、英语高考试卷和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试卷。三卷都由国家专门设计,能科学地评估学习者的成绩。四项调查工具提供了 15 个变量,调查分析的结果共有三点:

    第一,被调查的英语学习者对非传统方法的态度比传统方法更为积极。

    第二,传统和非传统的两种学习方法没有优劣之分,而将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能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学习者与对学习方法有偏爱的人相比,前者使用的管理策略明显地多于后者。

    因此,此项研究实证了根据西方专家对中国人英语学习方法的评论而提出的两个假说不能成立。这两个假说是:A、从总体上看,中国英语学习者热衷于传统方法;B、使用传统方法者的英语学习成绩不如使用非传统方法的人。据此,我们更可采取传统与创新,互相补充的机制而不断构建、更新自己的教学法。正如笔者在《外语立体化教学法原理与模式》一书所论证的,西方关于传统与非传统之争,主要是他们忽略了制约教学功效的教学环境,适合具体教学环境的方法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学法。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说明了三点:

    1. 我国外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但要从非“西方中心”角度去理解“时”的产生与走向。

    2. 继承与创新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开拓的关系,我国外语教学在追求与时俱进之中不可不重视从自己传统的理论与经验中吸取力量。借鉴国外是必要的,但不可生搬,更不可企求“与国际接轨”。

    3. 为了我国外语教学得以与时俱进,在宏观上必须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政策;在微观上须得根据不同的外语教学环境运用有益的理论与经验,不断提出、完善、更新自己的外语教学法。操作这两方面工作的基本力量是广大教师和外语教学研究者。所以他们的不断发展是我国外语教学能否与时俱进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 Howatt, A.P.R.1983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Nunnn, D.2003. The Impact of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on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TESOL Quarterly 37(4).

    3. Rubin, J.1875.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J].TESOL Quarterly 9(1)

    4. Stern, H.H.1975,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31:304.

    5. 文秋芳,“传统和非传统学习方法与英语成绩的关系”,《现代外语》,1996 年第 1 期。

    6. 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原理与模式》,重庆出版社,1995 年。

    7. 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科学出版社,2000 年。

    8. 张正东,《琼林摭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frog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