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实验动态

在线问答实录

实验论文

在线问答

实验计划 | 实验交流 | 信息反馈 | 社长答疑 | 海外来鸿 | 相关资料 | 书刊介绍
热点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英语“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网 >> 实验通讯 >> 第二十二辑 >> 理论研究 >> 正文  
 
  国际上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和中国外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  
作者:FroG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13

——在甘肃省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包天仁

2006年6月28日

    各位老师、各位教研员同志们:

    大家好!

    感谢大家能够坐在这里听我讲话,非常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亲切交流。

    我本来想我们大家来一个圆桌式的研讨会,但是现在还是上课式的,既然是这样,我就是主导了,大家是主体,我们以学习中国以及国际上外语教育教学的主要情况为中心,这就是我在“四位一体”教学法中提出的以学习为中心,既不是老师为中心也不是学生为中心,所有的都是以学习为中心,学习是为了使用。

    我讲完了之后,给大家留出点时间,希望大家能够提出问题,我们共同探讨。既然是搞研讨会,我们就不要来一言堂。

    我本身是一名老教师。虽然大家知道我的身份很复杂具有多重身份,从IATEFL China的会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到一名大学校长再到一位文化企业集团的总裁,一身兼多职,但是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名老教师。我是从1975年1月开始从事英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从中学教到大学。由于工作身份的原因,我经常奔波于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这也使得我看到和听到很多关于语言基础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各种意见。对此我有很多的感想和看法,今天在这里我把这些讲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共同讨论一下。

    一、国际外语教学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下国际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对国外的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世界上有两大国际性的英语外语教师机构和学术团体。其中一个是以英国为基地的总部设在 Kent大学的IATEFL。我在五年前通过激烈的竞选成为IATEFL管理委员会的委员。现在我仍然是IATEFL的会务委员会的委员——会务委员会只有三个人组成:总裁,副总裁和我。IATEFL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国际年会。今年的 IATEFL年会是在英国的约克郡召开的。另外一个国际性的组织是以美国为基地的TESOL。TESOL今年的年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城市召开的。这两个组织召开的会议都是国际性的,对国际英语外语教学具有导向的作用,可以说是英语外语语言教学的指向标。两个组织的每个年会都有几百场甚至上千场报告组成,同时进行很多报告。IATEFL主要侧重于英语外语教学,今年的年会大约有五百场报告。相对而言,TESOL比较重视二语和他语教学。但是他们研究的范围都是语言教学,都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同时都不是母语教学。这两个年会我已经连续参加十年了。今年IATEFL在英国的年会就是由我们英语辅导报社赞助召开的,共进行了20多天。参加会议的过程就是我们争取中国英语外语教育教学发言权的过程,就是我们观察全世界语言教学的过程,就是我们关注英语外语教学的整个动向的过程。现在看来国际上的语言教学研究机构的整个方向并没有发生变化。最近几年来,国际语言研究机构更加侧重语言的本身,就是 language itself。现在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观点:Language teaching is teaching language,也就是说语言教学就是教语言的而不是教别的什么东西。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最近,国际上对语言教学中的语言能力特别重视,语言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IATEFL每次的年会都有一个主报告,今年的主报告是由Michael Swan来做的。他是全世界的语言学界的权威人物。这个主报告的题目是语言学习的输入:“ two out of three aren’t enough ”。Michael Swan提到了语言输入学习的三种形式,指出这三种形式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两者是不足够的。

    第一种,extensive input,指大量、广泛的输入,类似大学的泛读课。

    第二种,intensive(concentrative) input,即强化、集中输入。

    第三种,analyzed input—分析性输入。

    第一种主要是针对儿童学习语言,需要language environment, flood of language in the environment, 需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作为婴、幼儿时期的学习,这是比较好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大量的、广泛的语言输入使他们学会语言。

    第二种主要是精选的、强化的、集中的输入,用故事、诗歌等韵律性的材料来重复记忆、背诵,来掌握有规律的东西,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种主要是指成年人的学习,属于分析性输入。这就与孩子们的输入不一样,就要重视语法分析、翻译、词汇等训练。

    最近五十年里,我们没有合理使用这三种方式,特别是第二种做得少,我们很少有可以背诵、记忆、听写的东西。我们要有很多记忆的东西进行举一反三而不是举三反一,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因为我们不可能有大量的语言进行flood。这就是告诉我们:成年人的学习输入就应该是一种理性的、逻辑性的输入,甚至我们可以采取翻译法。

    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都是唱一唱,跳一跳,闹一闹,致使我们只有很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精学。其实Michael Swan报告里讲的这些就是当今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的主流。

    在这次会议之后有个debate,是一个国际性的辩论。中心问题是要不要 grammar。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到底需不需要语法标准,需不需要一种语法大纲?最后经过投票,大家认为,学生可以不要语法,课本也可以不要语法,但是老师必须要有,否则是不行的。特别是外语学习,没有语法是学不好的,这是今年的结论。他们每年进行一次辩论 ,同时我还发现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有一个专家就提出了反对语法的十条理由,Michael Swan也有赞成语法的五条理由(这个在我们的杂志上有,大家可以看)。总的来说,主流是强调语法的重要性,语言学习要有语法,特别是外语学习更要有语法的学习和掌握。

    TESOL今年的年会有一千场报告。参加的TESOL年会的大多是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这些英语移民国家的语言学界的代表,他们的理念就是在他们的国家教移民和外国学生的英语。其实包括IATEFL的理念也不是外国人在中国教英语,而是在他们国内教外国人的英语。这样大家就明白了,他们就有语言环境,就是language environment。但是最近我发现,虽然它有二语外语的导向,但是在TESOL最近几年的会议上好多的报告还是转向注重读写(literacy)和文学(literature)。所以我发现在最近几年的TESOL会议上有大量的这方面的文章和报告,因为他们感觉由于受到二语习得这个理论的影响,不重视结构、不重视语法、不重视词汇、不重视用法,而是重视一些表面的东西和言语行为,这样外语语言教学就蒙受到很大的损失。最近几年关于注重读写(literacy)和文学(literary)方面的文章特别多,就是主张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最近英国有一个十年左右的课程改革,他们在母语教学中有一个读写的框架结构,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完成这样的literacy课程,必须做读写的课题。我现在正在收集这方面的文章和教材。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些国际上所流行的语言学的新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国际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理论大师应该是乔姆斯基,无论是学习母语、二语还是外语,大家都把他尊为高师。乔姆斯基既是一个教授、哲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同时还是政治学家;他是四家融为一体的,在国际语言学界上很少能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有如此大的影响。他既研究政治,又研究数学,同时研究语言,所以他对语言的认识的角度和其他人不一样,他的很多东西都是非常系统的。在中国真正懂乔姆斯基理论的人很少,所以就因为不懂或者没有看到就有人认为它是错的,其实不然。乔姆斯基十五年来的理论核心是I-language。在他看来英语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I-language,是你大脑的东西,就是你想的东西;另一种叫做E-language,是外在的东西,表现出来的东西。I-language中的I是三个词的首字母的简称—internal(内在的) 、individual(个人的)、intentional(有意图的)这三个I(internal、individual、intentional )结合在一起构成了I—language。他认为语言的两种形式中主要的就是I—language。在他的论著中,他指的是你的大脑,指的是你的mind、initial state (就是人们的起始状态)。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中的另一种形式叫做E—language。其中的E代表external(外在的),我们把它叫做performance,就是我们语言的外在表现,就是我们说的话或者写出的字或文章,即语言的使用。语言有这样两个部分,但是最主要的是I—language。人们的initial state是人们内在的那种智慧或者叫做思维(thinking)或者叫做认知(cognitive or cognitive capacity)。他说的I—language 指的就是这一点;只是每个人各不相同。但是它还有共性,只有人类才拥有语言,才能使用语言,会模仿、创造文字。有人说道,鹦鹉可以说话,猴子可以模仿人的某些行为,狗有狗叫,鸟有鸟语,它们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语言是很低级的,只是生物本能的表现,不是真正的语言。人类现有的语言有六、七千种,英语只是其中一种。只有人类才能掌握各种复杂的语言,只有人才能表达如此复杂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大脑起着决定作用,嘴仅仅是人们的表达器官,手是动作器官,有时也用来表达,如手势;但大脑是支配嘴、手等器官的。所以说语言学习一定要注重大脑的决定性和指挥性的作用。乔姆斯基讲的这些是很有用的。

    我们上一个世纪文明和科学最大的一个发现和进展就是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我们中国的或者说世界的八大前沿学科中就有脑科学和认知科学。人类对于大脑的研究、对人本身的开发与研究、对智力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虽然我们现在有电脑,我们利用电脑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而且电脑已经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人脑的智力要大大超过电脑,电脑毕竟是人脑设计出来的。我们所有的语言、行为,都是靠大脑来完成的。所以毋庸置疑,语言学习主要和大脑有关,和人的思维有关。因为现代语言学习的重点是强调语言素养。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什么所谓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而是这两个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语言素养,我们把它称作faculty of language 或者叫做language’s faculty。可以简称为FL 或 LF。什么叫faculty 呢?就是通过智力所产生的能力。国外还有很多大学的学院(系)也被称作faculty。在国际上乔姆斯基提倡语言素养,尤其是最近十五年来。他的这个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强调智力的开发,强调举一反三,强调思维,不仅仅重视重复、模仿、刺激、强化,这些东西都是一些具体的做法。语言学习中要有刺激、模仿,这是肯定的,因为实际上没有模仿就没有语言,但是如果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的话,那么语言掌握得就比较快。乔姆斯基的这一观点是这十五年来国际上最新的观点,这一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

    国际上现在比较重视语言学习的process , learning process,information processing,这种能动的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种理论强调这种process。什么叫做过程呢?就是a long period of activity,是长期的、能动的一些活动,要不然就不叫做过程。比如吃早饭肯定不是一个长的过程,肯定不能叫做long process,而且也不需要long process;但是语言学习需要long process,这个过程是一个加工的过程,是一个输入的、生成的过程。虽然我们说这是输入的生成的过程,听起来很简单,而且我们往往把它说得太简单了,但是我们别忘了从输入到输出这个简单的过程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内涵,还有很多事情要完成;因为输入是一个点,输出是另外一个点,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不可能输入之后马上就输出。比如说今天上午我讲这些理念和方法,你回去之后马上就能理解,就能应用了吗?不可能! 所以中间还有很多的内容,还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说来,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input—intake—cognition —organizing,最后是output,即输出。我说得很简单,实际上比这些要复杂得多。就是说整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最起码需要这样四大步。只有输入了我们才能输出。刚才我提到了Michael Swan讲到语言学习输入有三种形式——extensive input,intensive input,analyzed input。我们往往忽视一种形式——那种内在的形式。只有输入了,然后才能有intake。什么叫intake?就是吸收了,take in,吸收了,记住了。我掌握了这个词,掌握了这个句子,获取信息了。有可能好多人都得不到。输入之后就结束了吗?输入那么多可能得到是很少一部分。得到了以后,就储存(store)在你的脑子里了,或者你可以鹦鹉学舌的说一说什么东西,然后你还需要有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你还要和自己特定的目的语结合起来,根据母语的各种迁移、各种转化和语用学结合起来。就是说到底怎么用呢?我在外语环境下如何用?我在母语环境下又是如何用呢?比如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些英语,当你真正到英国或者美国使用的时候,别人肯定认为你不懂英语。因为你说出来的都是翻译出来的,英汉对照形式的,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英语,都不是真正的 authentic。这样的话你还要和目的语结合,还要和目的语的语言或文化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大脑的认知过程、组织过程,就是cognitive organizing。然后才能有output,才能输出。所以说输入和输出不是完全成正比;但是如果输入不好或输入太少,输出肯定少。虽然输入了不一定就会有好的输出,但是没有输入肯定不会有输出。这是有关于国际的一些外语语言教学的动态,我就简单介绍到这里。

    二、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我昨天问了你们其中的一位老师,我问她希望我讲点什么,她说希望我讲讲课标、课改以及理念方面的问题、教法方面的问题。这些我都可以讲,只是时间不够。所以我就简单地给大家讲讲。

    相比国际外语教学的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外语教学有背道而驰的趋势。在国外的教学中,特别重视语言基础,特别重视语法知识,特别重视读写的时候,我们国内的外语教学竟然还在只注重所谓的听说,而不重视读写,我们还在强调所谓的交际能力。强调听说倒也没有多大错误,关键是在我们现有的语言环境中,在我们的现实条件下,这些所谓的交际能力或听说领先,是否能够真正形成?我们是否能够通过这种外语教学方式把中国的外语水平大幅度提高?这是我们的课程改革和我们的教育改革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很多专家已经公开讲,如果没有语言环境,无论城市、农村,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都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交际能力,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假交际能力。没有社会的、语言的等各方面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出来的交际能力肯定不是真正的交际能力。我曾经和桂诗春教授谈到过我们国内现在的这种外语教学现状。他曾任广州外国语学院的院长,也是语言界的前辈了,是最早接触语言学的专家之一。桂诗春教授听了以后感到很不理解:“怎么还在提倡听说领先,怎么还在提倡所谓的交际能力?!明明知道我们做不到而且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为什么偏要去做这些无用功呢?”听说领先国际上已经搞了一百多年了,我们也搞了三十多年。但是实际效果怎么样呢?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我们根本达不到!为什么还偏偏要做呢?为什么不做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事呢?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点有限的时间做些有利于我们教学和学习的事呢?我们一旦有了环境,有了社会的、语言的条件以后,有了需求以后,然后经过一定的训练,我们的听说能力就容易具备了。就基础英语教育而言,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需要和条件,非要硬逼着听说领先,这怎么能行呢?听和说是两种不同的技能,是不能直接的放在一起的,并不是听了就能说。所以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有问题的,整个教育、教学的大方向是值得认真反思的。估计该有人问了:包老师你讲的这个思想是不是和课改不一致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其实课改的真实意义或者真实目的,或者主旨,就是要体现素质教育。课改正是由素质教育引发的。1997年8月 2 日在烟台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后来在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课程标准,边搞实验边推广。刚才我问你们省教科所的所长课改实验的情况。他说:到现在我们甘肃省小学全部都在实验,初中今年将会达到80%,高中还没有开始。课改走到今天差不多十年了。实际上1995年李岚清副总理在湖南汨罗会议期间谈到素质教育的时候就说,中国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是由外语引起的。整个国家的素质教育改革都是由外语引起的。这里的考证很多我就不再详细地讲了。

    经过十年的改革,现在课改已经走到了关键期、反思期。现在我们需要研究、需要思考。课程改革这条路我们还走不走了?往哪儿走?怎么走?我们必须牢记:改革是永恒的,改革就有希望、改革才有创新。我们建国五十年来由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七次了,也就是说平均不到十年就有一次大的改革。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已经有十年了,我们的课改会在调整中前进,也可能会需要一个更加稳妥、完善的课改,但是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肯定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的发展。现在课改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大家都在思考、研究、判断、观察。

    最近我得到消息说教育部党组马上要听取有关这方面的汇报,比如说新的课标,课改,实验,教师培训等。最近教育部门要有重大举措,因为教育最近几年来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社会、政治的热点。我们知道刚开过的两会中教改、房改、医改是作为very very hot topic 被提出来的。对教育的争议、争执很大,因此压力也很大。其实课改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到现在也没有能够融合到一起。就改革而论大家都同意改革。但是具体到改什么,怎么改?意见分歧比较大。关于课程改革和各学科的课标的意见也很大。随着新课标的实验,出现了很多的新名词,比如说,建构,体验,激活,学生中心等。这些新名词听起来很好,但是我们需要坐下来冷静的思考一下。好多的新名词和好多的理念可能过于理想化了,有点外国化了。任何的改革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而且要循序渐进地谨慎地进行,特别是教育的改革,因为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们的接班人的问题,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长久发展的问题。然而,事实上我们在进行具体改革的时候,经常出现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结果是表面的文章做得多,没有得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对于现在的课改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问题:到底这个方向对不对?到底改的内容对不对?到底我们应该改什么?我们是不是改了我们不应该改的方面?我们的改革是不是应该学习、借鉴、继承、创新?我们的改革是不是要推倒传统的东西和所谓旧的东西,推倒原来的一切?我们的改革是要完全用西方的东西吗?有人说我们要用西方的东西来改造中国,这是几十年来的口号,包括我们历史上的清朝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叫做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但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改革是不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全世界的外语教学史已经有五百年了,中国的外语教学史也有几千年了,但是中国正规的外语教学史只有一百六十年。我们现在说正规外语教学的就是指正规的课堂教学、授课形式的教育。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的教学理念当中有些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符合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形势的。但是,传统的教学中肯定存有合理的东西,我们最新的教育改革刚刚进行几年,就这样把传统的东西都一概推倒,我认为损失太大!损失太大!旧的东西并不都是坏的东西,比如说你们甘肃省有很多的名胜古迹: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伏羲庙,敦煌的莫高窟,大地湾遗址等等,这些都是老的东西,都是旧社会留下来的东西,但是我们能说这些都是坏的东西吗?绝对不能!而且恰恰相反,这些都是好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当中优秀的东西!往往新的东西比较嫩,比较不完善,需要不断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所以说现在我们在理念方面还是要注意,要符合马列主义科学的发展观、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审视旧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不要割断历史,要不然我们国家的损失会太大,我们经不起这样来回折腾。因为历史上的中国,特别最近几十年来,我们党建党七十年以来都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宁左不右:宁可冒进,宁可搞大跃进,也不愿意保守。无视条件提倡跨越式发展,其实未必是件好事。我的意见并不是否定这个改革。我们需要思考,我们需要调整,我们需要创新,但是大方向还是要正确的,还是要慎重考虑的。干什么事情这都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不考虑不行,然后具体的内容也要考虑。

    刚才我在谈国际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的时候,我说到了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国际教学重视输入,重视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然而,现在我们国内的外语教育教学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外语教学整个反了。反在哪里?反在把output放在前面了。我们现在的外语教学是output-based,是输出性的教学或者叫做production-based。我们现在推行的是任务型教学法。什么叫任务型教学呢?任务型教学就是先输出,就是一开始就要输出的。这种方法把英语学习的程序整个搞反,特别是在外语环境下。因为你没有那种环境,没有这样的条件,输入、输出都不能flood,不能大量输入。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如果全部反了的话,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为老师不知道该怎么教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了。六十年代开始,应用语言学开始兴起,随后不久二语习得的理论又开始兴起。实际上二语习得的理论是和应用语言学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二语习得就是SLA,两个学术的观点总是互相唱反调。二语习得理论研究到现在有好多流派。最早是Krashen有几个假说,输入假说和监控假说。他们的主要观点类似于natural acquisition,就是自然的习得的理论。教学生们在游泳当中学会游泳,在使用语言当中学会语言。但是争论到现在,从六十年代到现在已经争论了半个世纪了,答案基本上已经清楚了:即使是二语习得的这些派别也承认输入性的教学(input-based);即使是二语习得最好的方法也应该是input-based——输入作为基础的教学法,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法。我曾经看过很多 Robert Ellis 的专著,其中有这样一本书,题目就叫做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1997年的版本。他在最后的几页就有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搞了大量的研究,输出型的教学好还是输入型的教学好?他认为还是输入性的教学更好一点,效率高,能够学到东西 。现在请大家要思考一下:什么叫输入型教学呢?输入型教学就是重视语言形式(form-focus ),就是焦点放在语言形式上的教学模式,这是属于输入型教学。重视语言的输入,重视词汇、语音、语法(语言的三大要素)的学习,重视语义,重视用法,重视语言本身。现在我们比较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所谓流行的主要是指大家正用的教学路子,实际上是输出型教学(production-based or productive base)。这种教学形式正好违背了学习和教育\教学规律,因为没有大量的输入怎么能有输出呢?我们现在有好多好多的优质课、示范课。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承认老师和学生们都是好的,他们确实水平很高,但是我们要知道,这种课往往是难以模仿的,而且不是真正的示范课;因为它通过大量的交际用语,十八般武艺都用上,各种设备都用上,这种课实际上是费时费力的。这种课的教学特点就是上课老师不怎么教学生们就会说英语了,就可以唱了,就可以跳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都没有了,或者极少,老师粉笔都不拿,就放点 Power Pond,放些录音就结束了;而且缺乏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没有学到如何写;这个环节缺少动手,完全不用母语,违背了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这样的教学现在国际上是反对的,而且实践证明也是行不通的。这些课我们仅仅作为观赏课还可以。全国的文学翻译这么差,世贸组织的几百个文件都翻译不出来,老是出现错误。我们中国这么大,这么多人学外语,怎么几个优秀的翻译都找不到呢?这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法出现问题了?我们外语教学为什么没有翻译呢?翻译是很高级的技能,基础外语教学不教翻译怎么能行呢?这是不是理念有问题了,是不是方法有问题了?难道这不是我们外语教学的失职吗?我们学外语就是为了说几句话吗?不是!我们是为了获得信息,和外国人打交道,当然口语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读写。

    教育部的机关报《中国教育报》曾在去年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直面课堂教学中的十个流行病”,是河南的一个作者写的。在这里我把文章中列的十个弊病给大家说一下。

    第一个是滥用课件,第二是表演做秀,第三个是分组讨论无实效,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活动(interaction)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老师靠边站了,第四个是满堂发问,第五个是滥用赏识,第六个是任务型教学法就是爱表扬学生,鼓励学生,不要改错也不要批评,第七个是老师满堂游动,放任自流,第八个是死守预案,第九个是装腔作势,第十个是效益低下。实际上是九大弊病——第五条和第六条可以合并为一种。这是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2日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明确指出了现行英语教学中的弊端。就在最近教育报又登出了一篇文章,说这种做秀的课实际上反映的是教育腐败,要坚决叫停。我们国家最近十年来曾三次围剿这种课了,这是第三次了。为什么还不改呢?这种课还有人一直在上,教育部一直在反对,而且要查这件事。现在有些人明明知道这种方法不适合中国的教育现状,还继续这样做,这是很令人生气的事情。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单单是为了赚钱,通过这种形式卖课件、收费培训、推销他们的产品、宣传他们的教法、宣传他们的教材?这种做法、这种课我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实际上对我们是误导。但是我们也要承认:讲那种课的老师和学生是好的。那教法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把多数学生排除在外,只用少数的好学生,把学困生排除在外,找最好的老师,使用各种教学工具。而实际上我们国家的情况根本不是这样!一个学校,能有多少这样的设备,你用了别人用不用了?外语课大家都在上。你把时间用在这上面了,如何辅导学生呢?用机器代替人能行吗?所以现在我们整个教学的过程出问题了。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教过程、教学法、教学理念出问题了?问题出在哪里?因为我们把教学类型的定位搞错了,我们把外语教学搞成了二语教学甚至是母语教学,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就现在来说,或者退一百步来说,搞英语母语教学或者英语二语教学我们有语言环境吗?肯定没有!所以这种输出型的教学也是错的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用中学”(using to learn ,doing to learn , acting to learn )这是错的 ,但我们不能说它完全错了。我们在doing to learn 之前还应该有一个输入的过程、储存的过程、加工的过程,然后才是doing 一开始不输入不加工,就不可能马上doing 。

    现在我们有一个问题,使用交际法教学以后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浪费了。老师应该起的主导作用没有了,因为这种做法把学生当作皇帝来教,当作是上帝来教,其实上帝是不用教的。现在好多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有教才有学,有学习需要我们才教。我们从社会的、法律的层面上讲师生是平等的,但是在教学的课堂上、在正规的教育中师生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既然是教学,教师就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老师有的时候是主体,需要饱学,要有计划,老师就要比学生强,这一点大家肯定很清楚了,我们不能总是对学生说我不会吧!这种教学可能是一种传授。传授并不是不好,灌输也不是不好,学生一开始什么也不知道,不灌输能行?脑子里空空的,不先死记硬背怎么行?背下来在慢慢理解、消化。现在国际上都强调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叫learning strategy。学习有两大策略:一个是直接策略,另一个是间接策略。每一个大的策略中又分出很多小的策略。直接策略中的第一个小策略就是记忆策略,第二个小策略是认知策略,第三个小策略是补偿策略。间接策略是指语言学习以外的因素,情感,交际,或者计划性,社会等因素。学习策略总共有三个大的方面八十七个小策略,但是主要的一个策略就是大脑的记忆策略。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学习的时候记忆是必要的。我们的学习为什么不可以灌输一些呢?但是,总是用灌输式教学,不用启发式就不好了。即使是灌输式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另外在课堂交流当中一定要做到师生互动,就是把学生和老师的经验进行交流,就某些话题尽心交流。老师这时扮演的是一个很特殊的角色,甚至是一个主角,起中心作用。不要认为教师中心是一个错误的口号,我看到国外的报纸中经常提到教师的中心作用,也有人提出教师的角色作用,但是要分具体的情况。有的时候就需要教师中心,在初学英语的时候 ,老师一定要做中心,因为学生根本不会。学到中、高级水平的时候,学生们掌握了很多语言用法,有了使用语言的能力了,有了自学的能力了,这时我们才能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是由老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最终的目的还是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如果刚开始过分强调学生中心,忽视教师的作用,这是对教育的极大的损害。现在我们教育部的主要领导已经看出来这个问题了,最近两年来不再提了。看来课改还是要靠老师,老师不好或老师的培训搞不好,这是不行的,那样课改以学生为中心就无从谈起。所以周济部长在去年元旦讲话的时候说,教师的培训是我们教育的永恒的中心。但是输出型教学就是这样忽视了老师、忽视了传授。我们搞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还是靠输入型教学,而不是全靠体验,不能全靠从生活学习,不能只靠直接经验,忽视间接经验,那样就等于取消教育的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间接生活,因为教学提供这种场景;但是我们不能把教学当作生活,不能把课堂当作社会。如果我们就把课堂教学当作直接生活,这肯定是不行的,那样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作用,这和我们素质教育的导向正好相反的。

    IATEFL在2003年布莱顿开年会的时候——这个会议是由我主持的,其中有一个debate。它的议题就是任务型教学是什么。当时有英国的专家和智利的专家总共有三个专家,他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在国际上很少有人知道任务型教学,但是在中国知道的人很多。另外他们认为小学搞不成任务型教学,初中低年级的也搞不成,高年级的可以搞一点,但是也是极少数。最后智利的专家说,他们国内的老师对任务型教学有这样四种认识:一,承认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任务型教学。二,承认他们知道,但是实际上他们不知道。三,他们知道,但是并不相信这个任务型教学法。四, 相信任务但是往往需要和学习者一起来使用。在他谈到的这四种情况里,有三种否定,一种肯定。最后,他就得出结论说老的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知道的很少,不愿意考虑。严格来说,似乎他们接受过任务教学的一点训练,但是往往会产生misconception,就是往往在理念上会产生错误 ,所以无论年轻的老师还是老教师都有一个strong reluctance。后来他们提出任务型教学不实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任务型教学仅仅是一种练习罢了,或者仅仅是一种活动形式罢了,不能用于我们所有的教学环节,它仅仅是一种大的练习罢了,或是大的活动罢了。所以有些教学法看起来很时髦,不要认为我们不懂就让我们使用,这是违背科学的。不仅仅是外语教学存在这种情况,各科教学都有这种错误的情况,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思考。

    国际上的外语教学主要的理念是在后教法时代产生的。在2002年英国约克的会议上美国的一个著名学者有一个主报告,他提出了三个P。他认为我们的语言教学到了新世纪以后,二十一世纪以后应该具备以下的特征:首先叫做particularity,就是要重视特殊性——语言教学的特殊性;第二叫做practicability,可行性、实用型;第三个强调possibility,就是可能性,你能不能做。他在第一个特点时讲,语言教学一定要是language teaching program,就是教学的一个过程项目,一定是要针对某些老师,一定是要针对某些学生,一定要使为了某些不同的特别的目的,一定是要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一定要使在一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下。他一口气说了五个 particular,说得非常精彩,用英语的排比句,由于太多我就不给大家写下来了。老师不同,学生不同,目标不同,教学环境不同,文化不同。我们来注意一下这几个不同,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处于完全母语的、我们东方的这个汉语文化下,这样一来怎么能用二语习得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英语学习呢?完全不能的!我们的条件和环境完全不一样,两者之间的差距太大。另外强调实用性,理论一定要经过实践。一种理论再好,再时髦,如果实践检验是低效的、费时费力的,那么肯定不是好的方法。李岚清副总理讲话时提到了我们的语言教学一定要寻找好的方法,高效的方法。但没有一个universal 的好方法。我们的教学肯定是要用更好的办法,或者至少是有法的。我们可以探讨,因为在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存在好的方法,坏的方法,不同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鉴别,需要我们去伪存真。我们完全把外国的方法,洋人的东西拿来,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中国的这种环境,不知道中国的这种社会,也不懂汉语。我们现在主要是EFL和  ESL的争论,就是外语教学和二语教学的区别。在这个教学类型一定要弄清楚,从98年开始我们在学术杂志上公开辩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争论,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上搞清楚了,谁也不再争了。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即使EFL这种教学它也有两种环境。一种环境是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这些说英语的国家由他们教英语。对于在那些国家学习的学生来说,去那些国家之前要考托福、雅思等等各类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之后才能去那些国家。考过了托福和雅思的人通常是英语达到很高的程度,不再是初级学习者了。到那些国家之后,当地的老师再继续教你英语,这时的英语学习既有语言基础又有语言环境优势,还有英国、美国等母语为英语的老师。很明显这种情况下的EFL和在中国的EFL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中国的外语教学中的老师的母语是汉语,外语由他们来教,同时学生的语言基础差,语言所处的环境是汉语的环境,这些情况能和国外一样吗?中国大国办教育怎么能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呢?我们怎能够使用国外的浸入式的二语习得的方法呢?这是种极端的任务型交际法。交际法本身并不错,我们往往误解交际法,交际法并不排除母语,它尽量多用英语、多用目的语,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排除汉语,也不是要排除语法。它同样也强调词汇掌握,但是现在全世界都认为这个教学法有问题了。既然强交际法在中国不行,在亚洲不行,在全世界不行,所以现在有人提出在中国贯彻弱交际法。现在你要在国际性的会议上一谈CLT 大家都笑话你,在国际会议上你要是谈论交际法别人都会笑话你。如果你谈论任务型教学法的话,由于知道的人很少也就没人去嘲笑你。

    国际上现在主要谈论的是策略,主要是学习策略,不是仅仅的去谈一个教学法了,而是学习策略和各个教法的结合了。但是我们往往误解交际法了,人们往往认为交际法是培养人们的交际能力的。其实交际能力仅仅通过交际法是培养不出来的,因为交际能力分为四种能力:首先的一种能力是语法能力,叫做grammatical competence。第二叫做语篇能力,称之为discourse competence,语篇能力和语法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就是一个从句子的层面上讲的,另一个是从语篇的层面上讲的。其实它们都是和语法、词汇有关,都是要懂得结构,分析语篇和书面的表达,都属于语言知识的范畴。第三个能力叫做social linguistic competence,叫做社会语言学的能力,实际上是人们对语言功能的运用能力。第四个交际能力是strategy competence,就是你要有策略能力,要掌握了学习策略。什么叫学习策略呢?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你有自学能力了,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可以自我监控,自我修正错误。这些我们都视为learning strategy 的组成部分。要完全掌握这四种能力交际法是做不到的,虽然交际法能够使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上升。国外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提出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主要就是语法能力,其次就是语言形式,就是语言的音形意。我们把这些称为 usage。当时过分强调这些,后来就强调语用的能力多一些,但是它没有敢走极端。实际上交际能力是四个能力,四种能力搞个平衡,是很好的,很理想的。但是随着出现这个交际法,交际法现在已经声明它是做不到这些能力的,现在人们已经不谈论交际法了。接着出现了任务型教学法,它是强交际法的发展,比强交际法还强交际法。这个教学法的观点就是要求学生在这样条件下用英语做事,通过做事来学习。就是你们兰州的李阳的观点。他说学英语必须大喊大叫,必须不断地重复,必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想问他一句:如果你不懂得英语基本知识,如果开始的时候不带救生圈,没有指导教师的话,就直接跳到水里去,恐怕就上不来了吧?这肯定是个问题。还是要讲点规则的,还是要有些基础和训练的,不能随便就往水里跳。去死海还可以,谁进去都不会下沉,在通常的地方是不行的,这种说法是完全实用主义的,是急功近利的,并不好。

    下一页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frog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