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实验动态

在线问答实录

实验论文

在线问答

实验计划 | 实验交流 | 信息反馈 | 社长答疑 | 海外来鸿 | 相关资料 | 书刊介绍
热点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英语“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网 >> 相关资料 >> 讲话、发言 >> 正文  
 
  教育部乔玉全处长讲话  
作者:FroG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

各位老师、同志们,上午好。

    现在正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要正视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实际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关于这方面一直在讨论。最近,《中国教育报》也发起了一个“素质教育大讨论”。这里涉及到很多问题,有观念的、社会的因素、需求导向的问题、舆论的导向,还有我们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涉及很多方面。1999年,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文件已经把很多问题说得很详细了,实际上是怎么落实的问题。一方面在努力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在实践,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最近在宣传安徽铜陵是怎么解决择校问题的经验。他们把大多数重点中学的招生指标大部分配给各个初中了,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基本上解决了就近入学的问题。在中国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再到高考,学生应付考试大概要用四、五年的时间。我们被束缚住了。现在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是一定要解决的。

    另外要用发展眼光看问题。2005年是中国兴办新学100周年。在中国办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并且真正推广起来,是从1905年开始的。那时候一直想办这样的学校,但是办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有科举。人们感兴趣的是考官的文化,所以讲新学的学校就没有人来学。到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中国的科举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 语)。我们所有的社会精英都干这个去了。当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后面是工业的文明、现代的学校制度、实用人才的培养。中国要发展,也要借鉴这样的经验,这也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最近有一个电视片叫《中国新教育风暴》,里面讲到如果中国不废除科举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不会有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所以教育的力量有时候要超过我们的想象。到今天中国兴办现代教育一百年的时候,我们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就是到2001年我们基本普及了9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教育是现代教育立身之本。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出现的重要条件就是教育的普及,是为了解决多数人的教育问题。我们现在学校体系的形成都是围绕着这个轴心来转的。关于教育的大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今天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来讲一讲,人类这么长的办教育的历史中,真正沉淀下来的都有哪些东西,都是哪个年代形成的。

    首先最早出现的、影响我们现在“状元文化”的就是精英主义的教育。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教育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培养少数统治者,就是学而优则仕。多数人不受教育。那时候最典型的主导观念就是给这些读书的人、有哲学头脑的人极高的身份,选拔少数人。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所有跟民生有关的教育都上不了大雅之堂。这种教育的形成,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源远流长。现在简单批判精英主义教育是没有用的。只要我们社会存在差异、存在等级,精英的教育就是永恒的,有社会的需要。另外,精英教育的背后还有文化的东西。我们的祖先创造的那些丰富的文化我们不可能全盘否定。在世界上有一种流派叫永恒主义的教育,这个流派就讲过去的经典的文化遗产要弘扬。从某种意义上讲,精英主义的教育对我们中国的影响是很重大的。我去过一所中学,校长说:“我们国人血管里流淌的就是应试的血脉,我们就会考试。”考什么呢?就是考身份。我们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知识不是为了用,不是为了发展知识,而是要通过这些知识当跳板,去获得一种身份、面子。这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我们考科学家不是要科学本身,而是要这个身份。这就是当年张之洞讲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里的“体“就是体制、体面、体统;而西方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形成能力的,要去就业的,要使自己可以在这个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精英主义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称之为英才教育。我们需要英才。有人做过对比,说真正的英才教育我们比欧美国家差得多。那种更开明的、开放的、有个性的、大家的教育,我们到现在还需要发展起来。在英国,布莱尔搞教育改革实际上就是要找出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共性的东西,就是各种能力,比如信息能力等,通过这个把两种教育拉近。但是有一次我听英国人很愤怒地说布莱尔是虚伪的,他的孩子受的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他请的家教都是好学校的老师。所以这个问题很复杂,因此我们在反对应试教育的同时不要说英才教育就不要了。不要这样想。因为我们国家需要优秀的科技的、管理的、法律的精英。换句话讲,我们现在的毛病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毛病在于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精英,或者说是英才教育的泛化。如果我们到穷乡僻壤的地方问所有的儿童说:“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呢?”孩子们都会说一句套话:“科学家。”他们不知道科学家是干什么的,就是就觉得体面。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教育问题。

    接下来我要讲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形成,第二大文化的出现,我把它简称为“双基”文化的出现。我今天讲这个不是否定过去,人类的文化是不断继承、发展的。为什么会出现“双基”文化呢?就是当解决多数人的教育问题的时候,普及教育的时候,用老祖宗留下来的“之乎者也”的东西不行,普及不了。有人开玩笑的时候讲外国人试验过关于普及教育用什么语言合适。比如说有的民族用外语来普及教育。大家想如果我们中国在普及教育的时候先学英语,能不能达到呢?达到不了。没法交流,脱离实际。所以精英教育是少数人的教育,而多数人的教育是干什么的呢?这就是我们提出的教育的基本问题。

    怎样普及这样的教育呢?必须找出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的班级授课制、学校体系怎么能建立起来呢?它后面是一种机械的原理在起作用。比如说把学生分成年级,这样运转起来靠的就是知识点。一年级学哪些,二年级学哪些…另外,这种教育受机械唯物论的影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把所有的儿童当成机器人。怎么教儿童呢?在精英教育的时期,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在欧洲,柏拉图的老师叫苏格拉底。他教学生绝对是启发式的,交流、提问题、引入更深层次的探讨,是很有个性的教育。而到我们这个机械时代,到1800年左右普及教育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是“大拨轰”的办法,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前提是:一是设想儿童是一样的,大家能同步地进行;二就是把所学基本知识的点找到,大家学的东西都一样。这种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整齐划一,这才有班级授课制、年级、学校体系的出现。两百多年来这种教育主导着世界。这种教育有没有问题呢?班级授课制真是理所当然的吗?其实不然,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叫“home schooling”,在家学习,不上学了。远程教育出现,传统学校面临深刻挑战。

    双基文化的出现,它的伟大之处在哪儿呢?就是它在帮助我们现代社会普及教育方面功不可没。当我们明确了这些知识点、这些基本的东西之后,我们才可能普及教育,我们才有班级授课制,才有这种学校体系的出现。所以谁也否定不了双基。在中国的农村现在还是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这种教育有没有问题呢?它的问题是很明显的。首先,它忽视了儿童个性的存在,把所有的人想成一样的人,我不管你的反应如何,我就灌我的知识点。老师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把这些知识点教完就没事了。学生有什么反应呢?真正发展了没有呢?我们关心不够。我们研究教法很大的问题就在这里边,所有的活动都围着老师转。而课堂教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通过一种教法,不论是哪种教法,儿童有什么变化,现在强调结果—学生真正发展的问题,这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另外,双基文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过去我们祖先的教育是学天上的之乎者也、冥思苦想、伦理、绝对的理念等这些东西。而现在的教育如果普及的话,让所有人都学这些是学不了的。怎么办呢?学普通话,就是白话文,用的是大家熟悉的语言。学的内容是什么呢?从天上走到地下,也就是计算的能力、阅读,后来我们又丰富成物理、关于自然科学的、关于技术的、关于社会的。这是现代教育的很重要的方面。这些知识点为我们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选知识点也是有风险的和困难的事。大家想一想,人类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国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我们要走向世界,关于文化观念这方面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但是当我们选择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是在一种价值背景下选择的,我们就选择了那么一些。而且过去中国是整齐划一,全国的儿童都读同一本教材,讲故事的时候就那么点语言,反映不出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儿童个性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比较单调,它让我们跟很多人类的、世界的文化隔离开来。知识点的教育也冒了很大的风险,那就是人的创造力、多样化发展的基础被束缚的可能。所以双基文化在奠定了基础之外,也是有问题的。但是今天我们还不能告别它,因为中国普及教育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学校的整个框架体系还是像在过去的年代那样运转。

    今年是中国现代教育100周年。在1905年的时候,欧美的学校教育普及已经达到了8年左右。也就是欧美用这种教育大纲的知识点的文化经过一百年的奋斗达到普及8、9年教育的时候,中国才开始兴办这样的学校。恰恰是在1905年前后,欧美出现了新教育思潮。这就是我讲的影响我们人类教育的几大历史阶段和文化贡献。新教育讲什么呢?因为我们看到了过去机械教育的弊端。在1900年左右,美国在搞学校的标准化运动,就是用管理工厂的方法来管理学校,叫科学管理,也就是用流水作业的方式。这时候这种机械式的教育,这种教学大纲的文化的缺点就暴露无遗。那时候卓别林拍了一个电影叫《摩登时代》,说人类制造了一个机器本来是让人享受幸福生活的,结果人类却被这个机器折腾得颠三倒四。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我们今天学校的文化。我们本来是让儿童幸福生活的,结果在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儿童和老师却受到不利的影响。这时候对这种教育的批判声就出现了。这就是第三种的教育文化,也就是关于教育最核心的是为了儿童的发展,为了儿童的成长。教育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仅是背老祖宗留下的那些知识点,而是让人学会生活,这是现在发达国家经常讲的、非常典型的一句话。我前一段时间去墨西哥了,有一句话叫“Education for work and life.”,教育为了工作和生活。新教育最核心的就是教育要面向当代生活,要面向儿童,要打破死读书的教育。关于中学,在1918年有一个很重要的文献,叫《中等教育的主要原则》。这里面讲,教育的目的除了我们过去讲的知识的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健康的教育,就是人怎么才能健康的生活。这一段时间在闹禽流感,报纸的头条基本上都是关于禽流感的事情,健康的生活渗透在各个方面。另外这部文献里还提出怎样作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的教育,也就是叫做家政学的一系列教育。它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让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享有幸福生活。里面还有公民的教育、休闲的教育,培养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这些东西已经变成上个世纪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的发展趋向。无论你干什么职业,你干得好的前提是你的爱好。

    这就是这一百年来人类关于新教育的问题,关于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关于教育怎么考虑儿童的特点的问题。所以说研究教法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英语课。年龄提前了以后,我认为我们首先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点,而是儿童应该学什么样的形态的英语才是最好的。小学生学英语就不会搞那么多的语音、语法的知识性教育,因为他们不理解。所以我们承认中国人本的文化比较弱,特别是对儿童。我们很少能设身处地地从儿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都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考虑,让儿童服从我们。我到上海去参观一些小学,从他们请来的外教身上,我发现了咱们搞英语教学的很重要的一点。外教身上有什么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尊重儿童。很多人在跟儿童说话的时候会蹲下来倾听儿童,尊重每一个儿童。各种设施、所有的学校文化都是围绕着方便儿童来做的。

    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到现在一百年了,这不是历史的巧合。新课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不断丰富教育文化,不是要否定过去,而是要增加一些东西。比如在教育、教法上,我们在过去更多的是想怎么传授知识。而现在我们再讲教法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是个什么状态,我们怎么去适应他的状态来教学,这是最基本的理念。教育发展到今天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是个最丰富的时代,教育可能会发生很多的变化。刚才我讲的是在家里学习。比如说芬兰的高中,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班级授课制了。也就是说过去一个班的学生跟着一个课程表来转的情况消失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来学习的,是个性化的教育。所有的变革趋势都有这个特点:就是从老祖宗有点因才施教的教育经过整齐划一的教育,可能会在新的起点上会到真正因才施教的状态。发达国家的中学,基本上都是介于班级授课和无班级授课之间。怎么让人有个性的发展、开发人的天赋,它的前提是对人的看法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我们今天讲了多维智能、讲了情商的问题。另外最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都是知识经济,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我们还面临着全球化的发展。这是比较好听的说法,我们发展中国家总说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就讲国际化的发展。现在教育受影响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到澳大利亚看一下有多少中国的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某些学校相当多的学生都是来自大陆的,而且越来越多。包括我们文化的交流。外语这个圈子跟其它的学科不一样,我们教的是外语。教外语的人教的不是语言符号,而是后面的文化,是文化交流。所以首先我们要开明一点,能接受不同的新东西。这是现在呈现教法多样化的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比较活跃,没有太固定或单一的方法,我认为这倒是个好现象。现在的教育研究的是怎么样让不同的儿童接受最适合他的教育,包括选择性的教育;怎么能够开发他们的天赋,让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找到最能发挥他们的作用的工作。这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也就是怎么让我们的教育对人的看法的多样性、社会要求的多样性、和教育本身的多样性形成一个立体的结构,让它运转起来。在中国建立这样的体系至少还要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课程改革也是在推进这样的过程。推进素质教育我们现在还缺乏很过硬的东西,课程改革是很重要的一个“抓手”。课程改革带动了很多,比如说教师职业的发展。如果光讲传授知识的话,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是提不起来的,社会地位永远不会高。教育很重要的专业性的基础就是我们把儿童文化、儿童特点和知识、观念的东西加在一起。现在我们正在落实英语课程标准。既然要普及外语教育,就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语言学家。因此英语新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定位就是要使大多数儿童能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当中真正有效地使用英语。少数人会成为语言学家,但是多数人不会的。怎么解决多数人学外语的问题是课程标准很重要的定位。另外,学习英语时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学习也很重要。英语老师要了解现代国际的教育,也要了解生活。因为我们教英语教的是什么呢?课文背后的是生活。如果你对生活一点概念也没有,你如何学习语言呢?为什么有些翻译的东西会不伦不类的?因为后边的东西你不懂。这不是背书,而是活生生的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生活,反映当代生活,了解国际文化。现在英语教学是分段实施的,显得比较乱一点,这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小学就学小学的。而且小学开课也不统一,有的地方开了,有的地方没开,有的地方三年级开了,有的地方一年级就开了。所以初中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水平不一样。如果我们都就近入学的话可能还好一点,但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初中是按另外一种方式。很多的东西我们都习惯了,整齐划一,在换教材的时候不管孩子的状态怎么样,我们就换教材了,而且内容还很难。高中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想这是暂时的。比如现在小学从三年级开英语,现在推广到什么程度呢?上次包老师他们到吉林省,说现在农村的中心小学三年级能开课的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几。全国大部分地方在学习新课程的时候也是在三年级开设英语。小学现在这样发展着,中学也发展着,而课标又是一体的,将来小学和中学就可以衔接上,我看大概要用五、六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恐怕要做很多的探索。

    关于教法的问题,要百花齐放,由学术界和教师来探讨。但要保证大的方向正确。比如说英语教学,现在比较强调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符合多数人的,我们要推动这方面的发展,但是不对教法的具体问题做置评。在这个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下教法走进了多元化的时代。换句话讲,从上个世纪开始人们推进的不再是大的理论。现在最伟大的教学研究载体是什么呢?就是case study,案例研究,就是课件、课例,理论是简明扼要的。按唯物辩证法,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我有时候怕看示范课,用电脑啊、多媒体啊。农村哪有这些东西?现在录音机、复读机都很便宜,也都能买得起,用这些东西能不能教好英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呢?我希望探讨的是这些东西。当然多媒体、基于网络的学习我们也应该探讨,我想是大有前景的。我今天就讲这么多,仅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就批评指正。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frog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网